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

封面

作者:胡亚敏著

页数:25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195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丛书旨在通过对马克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系统研究,构建一种既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从而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有效地面对和研究中国当代的文艺现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建构方面的内容。本书稿把中国形态的理论建构作为研究目标,致力于构建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提炼和阐发了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多个标志性的核心概念,并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如文学与高科技、文学与资本、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等做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策略。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范畴和有时代印记的问题各有侧重又互相交织,构成中国形态区别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其他形态的显著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有效地面对和研究中国当代的文艺现象,也才可能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的对话中具有话语权。

作者简介

胡亚敏,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和叙事理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7项,出版论著、译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和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首席专家,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叙事学》为国内叙事学代表性著作之一,“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比较文学教程》(编著)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已外译出版。主讲教育部视频公开课《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主讲中国大学MOOC《比较文学》入选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本书特色

该丛书旨在通过对马克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系统研究,构建一种既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从而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有效地面对和研究中国当代的文艺现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建构方面的内容。本书稿把中国形态的理论建构作为研究目标,致力于构建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提炼和阐发了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多个标志性的核心概念,并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如文学与高科技、文学与资本、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等做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策略。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范畴和有时代印记的问题各有侧重又互相交织,构成中国形态区别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其他形态的显著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有效地面对和研究中国当代的文艺现象,也才可能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的对话中具有话语权。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人民——中国形态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民
二、列宁论人民
第二节 中国形态的人民观
一、中国形态的人民内涵
二、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中国形态的基石
第三节 中国形态人民概念的改善和拓展
一、文学与人民关系再审视
二、人民概念的复杂性
三、文学与人民的互动与互塑
第二章 民族——第一化语境下中国形态的新维度
第一节 民族概念辨析
一、Nation及其相关概念
二、Nation与中华民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民族
一、民族和阶级
二、民族和第一主义
第三节 中国形态的民族观
一、为民族概念正名
二、中国形态的民族观新释
第四节 中国形态的民族维度
一、民族维度的研究立场
二、民族维度与文学的民族精神
第三章 中国形态政治维度的重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政治与文学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政治维度
第二节 中国形态文学与政治美学的变迁
一、毛泽东论文艺与政治
二、新时期文学与政治
第三节 文学与政治关系新探
一、文学与“重新政治化”
二、政治形态的当代转型
三、审美与政治的张力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政治维度
一、政治维度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文本的政治分析
第四章 中国形态的实践维度特色
第一节 马克思论实践
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西方传统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形态的实践观
一、中国形态实践范畴的性质
二、实践维度的文学观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维度
一、实践维度与文学活动
二、对实践性质的进一步思考
第五章 高科技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60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