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万娜
页数:23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0102230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系统研究,构建一种既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从而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有效地面对和研究中国当代的文艺现象。《走向资本批判视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细读马克思的四部与经济学研究密切相关的著作,从资本批判视域勾勒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以及这些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作者简介
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文学本质界说中的审美问题研究》(独著)、《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合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文学本质界说中的审美问题研究》(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等,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东疆学刊》、《高校理论战线》、《福建论坛》、《东岳论丛》、《华中学术》等期刊或辑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学尝试与劳动异化观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的马克思与文学批评
第二节 资本的物质形式与美学批判思想的萌芽
第三节 人本主义美学底色的“实践”
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前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的确立与对文学的重新定位
第一节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望向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第三节 《哲学的贫困》等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的进一步理解
第三章 从《伦敦笔记》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批判视野确立
第一节 两篇《伦敦笔记》:劳动价值论的萌动
第二节 《导言》:资本是“普照的光”和笼罩于其中的艺术生产
第三节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思路调整:从货币到商品
第四章 1857—1863年之间:着眼于“人”的资本批判视野
第一节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 ”中的资本
第二节 生产劳动与艺术生产
第三节 资本批判中的时间维度
第五章 《资本论》:资本现代性批判的实验场
第一节 资本批判的时间轴心
第二节 时间中的生产和生产中的时间
第三节 资本批判视域的隐含维度:时间中的空间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学尝试与劳动异化观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的马克思与文学批评
第二节 资本的物质形式与美学批判思想的萌芽
第三节 人本主义美学底色的“实践”
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前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的确立与对文学的重新定位
第一节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望向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第三节 《哲学的贫困》等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的进一步理解
第三章 从《伦敦笔记》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批判视野确立
第一节 两篇《伦敦笔记》:劳动价值论的萌动
第二节 《导言》:资本是“普照的光”和笼罩于其中的艺术生产
第三节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思路调整:从货币到商品
第四章 1857—1863年之间:着眼于“人”的资本批判视野
第一节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 ”中的资本
第二节 生产劳动与艺术生产
第三节 资本批判中的时间维度
第五章 《资本论》:资本现代性批判的实验场
第一节 资本批判的时间轴心
第二节 时间中的生产和生产中的时间
第三节 资本批判视域的隐含维度:时间中的空间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