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教育学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封面

作者:王芳、崔宇、赵月娥

页数:21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25790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育学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是为了配合我国政府《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着力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而推出的教材。《教育学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以教育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涵盖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德育、美育、学生与教师、班级管理等有关知识,既满足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又贴近学生学习的需求。《教育学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的编写既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了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教育学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可用作师范类公共课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报考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辅导用书,更可以成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王芳,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德育论。 主持2018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一项,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写多部教材。

本书特色

《教育学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以阐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注重实践应用,编写原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与素养并行”;以案例导入引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结合教学实际增加拓展阅读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配套资源丰富,有视频、PPT、习题与答案和教学大纲等,方便教与学。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
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 教育学的对象和体系、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体系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理论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意义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
二、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
三、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作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四、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教育对人口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的特征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五、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不同价值取向
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策略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三、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
四、教育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历史沿革
一、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历史沿革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形态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三、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
三、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 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方案
二、课程标准
三、教科书
第三节 课程改革及其趋势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
四、教学原则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选择
五、教学评价
第三节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界定
二、德育目标
三、德育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概述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第三节 德育实施
一、德育原则
二、德育方法
三、德育的实施途径
四、德育实效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本章小结
思考题
……
第九章 美育
第十章 学生与教师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教育学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人类的遗传为个体发展提供了生命潜能,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条件,个体活动引发了个体已有的素质与环境的互动,推动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在现实的生活中,影响人的发展的还有教育这一因素。在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分化并不断强化了教育这一因素显得特别重要;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教育者这一主体,使环境成为经过选择、设计的环境,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与身心发展活动成为有指导、讲成效的活动,从而有意识地引领年轻一代由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确保人类文化的代代传承与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看到,初生儿童虽然具有遗传的能动本性、潜质与潜能,在环境的影响下,他们能够自发地感知事物,与人交往,模仿大人学会吃、喝、行走等简单的生活动作。确实,许多东西并不需要有意识地加以讲授,幼儿在环境的影响下,就能独自地获得经验,自发地养成初步的生活习性。但是,对于学习前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如学习语言、文字及其承载的知识和道德精神,如果没有教育有目的地组织、引领、传授、关怀和帮扶,幼儿只靠环境的自发影响和个人的内在能力是很难学会的,而且他们常常不愿学习与遵守人类社会建构的文化规范和传统习惯。杜威曾指出:“人生来不仅不了解,而且十分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和习惯。必须使他们认识它们,主动地感兴趣。教育,只有教育能弥补这个缺陷。”“这个事实,使社会结构通过思想和实践的传递,得以不断重新组织成为可能。但是这种更新不是自动的。除非尽力做到真正和彻底的传递,否则最文明的群体将会进化到野蛮状态,然后回复到原始人类。事实上,初生的孩子是那样不成熟,如果听任他们自行其是,没有别人指导和援助,他们甚至不能获得身体生存所必需的起码的能力。……那么,对于人类一切技术、艺术、科学和道德的成就来说,那就更需要教导了!”他还说:“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因而也在这个环境中思考和感觉。……学校当然是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杜威十分重视教育对儿童活动的指导作用,他深刻地指出:“儿童不单纯是需要成人向他提出强烈的告诫和技能以便逐渐把潜藏着的活动的幼芽引发出来的处于休眠状态的人。儿童已经是十分积极的。教育的问题就是要抓住他的活动并给予活动以指导的问题。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运用,他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而不致成为散乱的或听任其流于仅仅是冲动性的表现。”教育就是这种有意识地选择、设计、组织、控制的传递人类经验的特殊环境,是一种有指导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活动。兰德曼从人类学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他说:“语言并不是人所固有的。语言是一种历史的创造。人必须敏捷地从外部习得语言。……如果完全没有人教他语言,那么,尽管他有天生的说话能力,也仍然只是哑巴。”人类不仅历史性地创造了语言,而且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了习俗、风尚、道德,创造并积累了用文字表征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许多东西不得不特意地反复灌输给他们;而他们不得不通过漫长的接受教育的过程才进入传统。人在产生了文化之后必须通过教育使之不再丧失……这是一切教育的人类学基础。”可见,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的东西都需要教育来传递给年轻一代,以便一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兰德曼明确指出:“我们不仅是文化的建设者,我们也为文化所建设。”无论是讲环境创造人,或是讲文化建设人,讲的均为人的成长,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培养、发展、成人与成才,都不可能是自然地、自发地发生的,而是需要通过老一辈和教育者有意识、有组织、特意坚持进行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意识地为年轻一代的成长选择、建构、调控良好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交往、学习与实践等活动进行正确的教导、示范和辅助,并注重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引导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从各方面引领、关怀、维护他们的发展。从这个视角看,康德说得好:“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可见,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我们应当让年轻一代的发展过程成为在教育引领下的有意识的自为、自觉、自强的过程。二、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入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为儿童的身心发展精心设置的一种环境,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把经过选择的、重新组编的、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作为精神客体与儿童互动,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使他们成人、成才。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有句名言:“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为什么学校教育要高度重视儿童学习和掌握知识呢?从根本上看,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即个体心理的“人化”。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对个体心理的“人化”过程进行过研究,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维果茨基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借助于工具进行生产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的思想,详细地论述了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及其中介性。他指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人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随着对符号系统的掌握,从而使人在最初的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相应的心智的心理机能。因此,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以“心理工具”——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系统为中介的,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的,对语言符号系统所负载的社会经验的掌握,成为个体心理“人化”的必经之路。他还研究了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儿童的科学概念对日常概念的主导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和他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提出了“只有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发展才是好的教学”的教学原理。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符号系统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任何生命体都有一套感受器系统和一套效应器系统,在人那里,还可发现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与其他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卡西尔将这个“新的实在之维”称为“符号宇宙”。……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教育学基础实践教程(微课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