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乔治忠
页数:35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02888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重点考量与全局观照有机地整合起来,致力于彰显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既着重梳理5至17世纪欧亚大陆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封建社会的缘起、兴盛、衰落的历史过程,也兼顾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非洲和美洲的历史状况,并增加了中国历史的相关部分。同时,还对各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作了必要的勾勒。
本书在叙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史实的同时,吸收当前“文明史”“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加大了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比重,适度增加了日常生活的内容。本书插入了一些重要史料、地图和插图,旨在丰富读者对历史“现场”和历史空间的感知。每章后附有推荐阅读书目,便于读者进一步研习。
作者简介
孟广林, 1955年生, 江苏滨海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与西欧封建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撰有《英国封建王权论稿》、《英国“宪政王权”论稿》、《欧洲文艺复兴史》(哲学卷)、《战争巨人:查理曼》等多部学术著作,以及《世界文明史》(合著)等教材,主编有论文集《历史比较的新视野》、《新世界史》以及教学参考资料《西方历史文献选读》,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曾到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访学与讲学,曾为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高级研究学者(2006)、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访问教授(2007)。
目录
第一节世界中世纪史的范畴和分期
一、何谓“中世纪”
二、世界中世纪史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
一、狭义与广义的“封建制度”概念
二、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世界中世纪史教材编撰的理路和体例
一、以往的探索与成果
二、本教材的编写方案
第二章西欧封建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人建国
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
二、日耳曼人与“日耳曼因素”
三、“民族大迁徙”与日耳曼诸“蛮族”王国的建立
第二节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化
一、克洛维与墨洛温王朝
二、封建制的勃发
三、加洛林帝国
四、帝国的瓦解和封建化的完成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三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封建等级制度与庄园农奴制度
一、封君封臣制
二、庄园农奴制
第二节城市与商品经济
一、城市的兴起
二、城市的政治斗争
三、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封建国家政治
一、英国封建王权的强化与议会君主制的兴起
二、法国封建王权的发展与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三、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
四、走向诸侯割据的德意志
五、“收复失地运动”与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第四节西欧的封建教会与思想文化
一、罗马教廷神权的兴衰
二、十字军东征
三、“加洛林文艺复兴”
四、基督教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积淀与流变
五、异端运动与思潮
六、经院哲学
七、文学艺术与教育
第五节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
一、日常生活
二、宗教生活
推荐阅读书目
第四章拜占庭和东欧封建国家
第一节拜占庭帝国
一、5至6世纪的帝国概况
二、查士丁尼恢复罗马帝国的尝试及其失败
三、拜占庭的封建化和帝国的衰亡
四、拜占庭文化
第二节捷克与波兰
一、捷克、波兰封建国家的兴起
二、胡司宗教改革与捷克农民战争
三、波兰的小贵族政治及其与立陶宛的合并
第三节俄罗斯
一、基辅罗斯的兴衰与社会封建化
二、蒙古征服与莫斯科大公国对俄罗斯的政治统一
三、沙皇专制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五章西亚和南亚的封建帝国
第一节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的统一
二、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与封建帝国的建立
三、哈里发的专制统治与帝国社会经济
四、帝国的分裂与衰落
五、阿拉伯文化
第二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和扩张
二、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
三、人民反抗与帝国的衰落
第三节南亚次大陆
一、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种姓制度与印度教
三、“德里苏丹”的统治
四、莫卧儿帝国的兴起
五、南亚次大陆文化
推荐阅读书目
第六章东亚封建国家
第一节朝鲜
一、古朝鲜国家的缘起与发展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与发展
三、李朝前期的封建社会
四、朝鲜文化
第二节日本
一、日本古代国家的建立
二、“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
三、“幕府政治”与封建割据
四、政治统一的重建
五、日本文化
第三节封建时代由盛至衰的中国
一、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流变
四、中外关系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七章中南非洲与美洲的古文明
第一节中南非洲古文明
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二、中南部非洲诸国
第二节美洲古文明
一、美洲的印第安人
二、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
三、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四、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推荐阅读书目
第八章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海外扩张
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
一、经济发展和商业资本的活跃
二、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新航路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
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西方早期的殖民掠夺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推荐阅读书目
第九章西欧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一节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
二、人文主义思潮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
四、“北方文艺复兴”
第二节自然科学与新哲学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二、新哲学的滥觞
第三节宗教改革
一、德国宗教改革
二、瑞士的宗教改革
三、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
推荐阅读书目
第十章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英、法与尼德兰革命
第一节英国
一、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
二、圈地运动与民众的反抗
三、海外贸易勃兴与争夺海上霸权
第二节法国
一、经济社会的变动
二、君权强化与意大利战争
三、胡格诺战争
四、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的酝酿
二、革命的进程
三、17世纪的荷兰
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节选
多年来,西方史学界的中世纪史研究有着特定的范畴,其历史分期基本上是沿着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历史线索而展开的。从时间上看,一般限定是指5至15世纪。在上限上,通常把它确定在民族大迁徙时期(375―568),有的则更具体确定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但大多都没有以一个突出的历史事件作为分期界标。而在下限上则观点多有不同,其中有“文艺复兴”说、“宗教改革”说(以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新航路开辟”说(以1492年哥伦布起航探险为标志)等,认为应以它们作为中世纪史的结束和近代史的发端。而在一些国别史的分期上,还有不同的见解。例如,有的英国史学家将1485年的博斯沃思(Bosworth)之战作为历史分期界标,认为它结束了封建家族争夺王位的“红白玫瑰战争”,建立起都铎王朝的“新君主制”,开启了英国近代史的端绪。对中世纪时期的历史,西方史学界一般按照这一千年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以及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等,作了“三时段”的划分,即5至9世纪为中世纪早期(Early Middle Ages),10至12世纪为中世纪盛期(High Middle Ages),13至15世纪为中世纪晚期(Later Middle Ages)。西方的上述历史分期,主要是在对中世纪史特定空间范围之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西方历史编撰学学术传统及其中所盛行的“西欧中心”论的影响,在大多西方史家的视野中,中世纪史特指欧洲特别是西欧介于古代和近代之间的历史,这是“中心”,是主流;而非西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形态或历史路径,并不属于只适合于欧洲的“中世纪”的历史范畴。因此,他们只是在诠释欧洲人的历史活动时才多少涉及个别非西方的地区、国家的历史(如西亚、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人的国家、土耳其人的国家)。他们所谓的“中世纪史”,其实特指的是西欧中世纪史,宽泛一点则是指欧洲中世纪史,而非世界范围内的中世纪史。随着史学理念的更新和学术视野的扩展,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将非西方的国家和地区(如拜占庭、阿拉伯、印度、日本等)与西欧大致相同时代的历史纳入“中世纪史”的范畴。一些拥有宏阔的“全球史”眼光的史学家,更是从“整体联系”“文明交往”的角度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纳入“中世纪史”的范畴。例如,美国史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就专门编撰了第四编“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其间分“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传统的儒家文明”(包括日本)、“革命的西方文明”等章来展开叙述。这样看来,突破“西欧”乃至“欧洲”的有限地域范畴,从世界的广阔角度来叙述“中世纪史”,已经是历史编撰学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新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论著也常常使用“中世纪”这一术语与概念。在《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农民战争》《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等著作中,一般也都把“中世纪”视为介于古代和近代之间的历史时期,同时也都主要是围绕着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历史发展来进行阐述的。尽管如此,经典作家却赋予了“中世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含义。在他们看来,中世纪史是封建经济形态兴起、发展和衰落的历史;与奴隶制的古代比起来,封建制的中世纪在社会物质生产、民族国家形成、思想文化发展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经典作家还尽力从封建经济形态最本质的要素出发,力图超越西欧的地域范畴,涵盖非西方的地区和国家,构建起世界范围的中世纪史范畴,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看作是整个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熏陶下,我国史学界一直都注重从世界而非欧洲的范围来构建“中世纪史”的学科体系。在中世纪史分期上,过去一直沿用苏联史学界的做法,一般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作为世界中世纪史的时间界限。随着学术研究的拓展,这样的界定在史学界引发不少争论,主要聚焦在世界中世纪史的下限上,相继出现了“文艺复兴”说、“宗教改革”说、“尼德兰革命”说。更有人主张从“全球史”的眼光,以整个15、16世纪为下限。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力东渐”的浪潮突破了有史以来世界各个地区、国家封闭、隔绝的格局,人类历史开始了“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的形成过程。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可将世界中世纪史的终结定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因为在此之前,在比较先进的西欧,虽然有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但广大农村的生产力还十分落后,封建生产关系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到处都充满了封建统治。而在东欧乃至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广大地区与国家,16至18世纪更是封建统治的时代。尽管在这一问题上众说纷纭,但从目前来看,国内史学界多倾向于采用以15世纪为中世纪史的下限。在世界中世纪史各个历史时段的划分上,国内史学界一般都将中世纪史视为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并将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5至10世纪为中世纪早期――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亦即“封建化时期”;11至14世纪为中世纪中期――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15至17世纪为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的解体时期,亦即从中世纪向近代的历史过渡时期。不过,由于对中世纪史下限的认识分歧,这样的时段划分模式在近年来开始受到质疑和得到修正,不少教材开始将15世纪以后的世界史划入世界近代史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