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芝洲,蔡文兰
页数:504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18167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学术漂移”(academic drift)是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广泛关注,主要发生在高中后以应用性和职业性取向的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现象,学界一般将其界定为: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更接近于大学“面目”的方式来确定其活动实践的一种趋势。“学术漂移”导致办学同质化而被视为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的威胁。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学术漂移”现象的特点、表征、形成机制及影响,并结合当前“类型教育”的背景,就如何有效治理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现象进行了系统思考,为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改革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性启示。本书的研究既具前沿性、创新性,也较具挑战性,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朱芝洲(1968- ),男,浙江浦江人,管理学硕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主要从事企业管理、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著作3部,在各级各类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5篇,获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术漂移”浪潮
第一节 高职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实践价值
第二节 世界范围高职院校的“学术漂移”浪潮
第二章 “学术漂移”:内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术漂移”的内涵
第二节 “学术漂移”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术漂移”:特点、表征、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第一节 国家工业化与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第二节 我国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的特点及表征
第三节 我国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我国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的影响
第五章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英、美高等教育系统职能分化政策不同走向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更名潮及启示
第六章 从“漂移”到“回归”:治理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现象的系统思考
第一节 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现象的治理:框架分析
第二节 政府主导,健全制度体系,构筑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的区隔机制
第三节 高职院校理性“回归”,以鲜明的特色彰显自身的价值品性
第四节 形塑社会共享观念,达成共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行动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术漂移”浪潮
第一节 高职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实践价值
第二节 世界范围高职院校的“学术漂移”浪潮
第二章 “学术漂移”:内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术漂移”的内涵
第二节 “学术漂移”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术漂移”:特点、表征、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第一节 国家工业化与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第二节 我国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的特点及表征
第三节 我国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我国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的影响
第五章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英、美高等教育系统职能分化政策不同走向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更名潮及启示
第六章 从“漂移”到“回归”:治理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现象的系统思考
第一节 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现象的治理:框架分析
第二节 政府主导,健全制度体系,构筑高职院校“学术漂移”的区隔机制
第三节 高职院校理性“回归”,以鲜明的特色彰显自身的价值品性
第四节 形塑社会共享观念,达成共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行动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