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秀明著
页数:160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82028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语用学与语言建构》以语用学的基本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汉语的篇章用例,探讨汉语篇章的基本结构,试图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篇章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用学与语言建构》在理论分析的部分主要采取从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的研究方法,以汉语经典文章中的段落、语句、选词为例,说明语用意图和语境是如何在语形上体现的,并且引导读者理解语义,完成语言交际;在语篇写作训练部分,则以语用意图和语境分析为基础,培养写作者在语言建构中引导读者接受信息或采取行动的能力,塑造自我形象或建构认知模式和社会关系。 《语用学与语言建构》不以篇章研究为主要目的,而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篇章写作能力为指向,因而更具实用性。
目录
第一节 本书的目的:从语感到语理,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第二节 语用学与语文教学
第三节 本书的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什么是语用学?
第一节 语用学的发展及其定义
第二节 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关系
第三节 语用学研究的两个不同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言语行为和构成性规则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
第二节 意向性理论
第三节 言语行为的类型
第四节 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话语意义和创意表达
第一节 指称与指示
第二节 预设
第三节 合作原则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篇章结构和话题链
第一节 什么是篇章?
第二节 篇章与话题
第三节 话题链类型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篇章是言语行为组合
第一节 篇章的三大功能
第二节 篇章是言语行为的组合序列
第三节 叙事篇章中的记述和描写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语文教学与语言建构
第一节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学科语言”?
第二节 从语感到语理:摆脱“之乎者也”
第三节 语文教学:从赏析到批判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语用学与语言建构》: 另外,传播媒介也会影响语言符号形式的简洁性,甲骨文、金文时代,书写材料珍贵,刻写起来也很困难,表达者惜墨如金,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从金文到竹简、帛书,再到纸张,从刻写到印刷,再到今天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激光照排等,语言表达在形式上越来越丰饶,意义上也具备了朝向更加精微细致的表达的可能性。 (二)质准则 质准则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必须跟语境中的实际情况相一致,说话者所说的话应力求真实,尤其是:第一,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第二,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当一个红绿色盲把红灯说成是绿灯的时候,我们不会说他是在撒谎,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他的认知能力出了问题。一个聋哑人说没听到门铃,我们也不会怪罪他的怠慢。当一个孩子说他看见了外星人,我们也不能责骂他是个说谎精。 说谎这种言语行为就是说自己明知是虚假的话语,但有时候,我们说出明知是虚假的语,却并非说谎。比如,我们说“这位足球明星的左脚可以拉小提琴”,这是夸张,是为了强调球星左脚的灵巧度;而说“他这个老狐狸”,则属于修辞当中的隐喻,也是为了使受话者更好地认知该人的狡诈。 在合作原则中我们说到,不要说自己知道为假的话,也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经常会说“自知为假的话”,比如谎言、谣言、虚构、隐喻、反讽等,还有人认为人类交际和其他动物交流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会说谎。 神话在最初被讲述的时候,是被当作事实来讲述的,人们讲述盘古开天地或者伊甸园、大禹治水、挪亚方舟等故事,都是“用想象来建构秩序”的。以色列人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以下简称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说到道: 所有这些合作网络,不管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还是秦朝和古罗马的帝国,都只是“由想象所建立的秩序”。支持它们的社会规范既不是人类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际的交流关系,而是他们都相信共同的虚构神话故事。 《人类简史》认为,人类所有的阶级区别全都是人类想象的产品,每一种由想象构建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我们以为那些是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却不过是主流虚构故事的产物。 虚构的主要行为意图是通过想象建立社会秩序,塑造我们的欲望。而隐喻则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人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以下简称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以下简称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常人们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范畴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范畴域上,这样便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变成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及外语教学的研究对象。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活的隐喻》从诗学、修辞学、话语语义学、语词语义学、新修辞学、指称及哲学话语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许多的语篇中,写作者往往借助隐喻来说明和解释读者不太熟悉、不太了解的事物。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的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 ……










![语言的意义:语义学与语用学导论-[第三版]-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5/20150223/B670437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