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红艳
页数:265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55221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技术已经无所不在了。技术不仅深入我们生活的骨髓,而且我们唯有仰仗技术,才可能突破自我的边界、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边界。
同时,这也是一个技术与人共生共赢的时代,无论我们对技术持有何种态度,却又不得不时刻处在被技术包围或者被技术渗透的生活世界中。当下的这个生活世界,自15世纪以来,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改变了人与技术的关系,塑造了我们现在生活的状况。
媒介,在宽泛意义上而言,是技术形式,也是生活方式;是信息载体,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刚刚诞生的婴儿,不得不在学会使用各种媒介中获得养育、得以成长,种种媒介就像是布满日常生活的网络,离开了这些网络,人类注定只能回到原初的状态中,这自然是无法想象的,也是难以设想的。进入学习阶段的青年人,也不得不使用媒介获得学习资源……。
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是主导信息生活的方式。技术开始“蚕食”人与人之间身体的直接在场感知,身体的五官与技术之间“争夺身体感知”的行动从隐秘到公开,形成了“决战”。
在这种“决战”的过程,起初人类占据了主导,媒介技术十分弱小,人们仅仅关注到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商业活动乃至于消费行为,将焦点放置在文化生产与消费这一平台上。媒介,依然是外在于人们的生活,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因子一样。
时间是好的见证者,技术也是经验世界中时间的改变者。技术不仅影响着时间这一见证者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塑造着新的技术时间。媒介在技术时间的流程中,“塞进去”信息、“塞进去”权力、“塞进去”工具、甚至还“塞进去”文化。
媒介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本书特色
呈现在各位面前的这本教材,是在中国农业大学通识课程媒介素养概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这本教材的思路是基于上述我们对人类与媒介之间关系的理解设定,从媒介是什么、媒介、媒介类型、媒介语言、媒介法规、媒介技术、媒介文化以及案例分析几个角度进行了较为概述性的知识普及。一、二章由张曼玲老师编写,三章由李红艳老师编写,四、五章由彭媛老师编写,六章由安文军老师编写,七章由可婷婷老师编写。最后由李红艳老师进行通稿。
教材编写,在我看来,通常是难的。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与设计能力,这本不厚的教材,不足之处很多,请各位同仁指正,以期在后续的修订中逐渐完善。
目录
第一节 何为媒介
第二节 媒介的演变史
第三节 媒介的类型
一、报纸
二、期刊
三、广播
四、电视
五、互联网
六、手机
第四节 媒介即生活
第五节 何为媒介素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无处不在:媒介信息的今生来世
第一节 何为信息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的特征与价值
三、信息的度量
四、从信息论到信息科学
第二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产业
第三节 信息之殇
一、信息爆炸
二、冗余信息过多
三、信息真伪难辨
四、信息之殇,危机四伏
第四节 我们如何安身立命
一、信息素养的提出
二、国外的信息素养研究与教育
三、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与教育
第五节 媒介与信息素养的提出
本章小结
思考题
附录一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1999)
附录二英国信息素养的7个支柱模型
附录三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第三章 言之凿凿:如何感知媒介语言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及特征
一、语言的起源
二、语言的发展及演变
三、语言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媒介语言的特征与类型:视觉语言
一、视觉语言概述
二、视觉语言的类型
第三节 媒介语言的特征与类型:听觉语言
一、听觉语言概述
……
第四章 知者不惑:如何认知媒介技术
第五章 仁者不恒!如何学习媒介法规
第六章 察者无忧:如何理解媒介文化
第七章 媒介素养案例分析: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与社会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