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代友,廖策权,著
页数:201页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3650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分析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依据, 包括高职生生源构成及特征组成 ; 重点介绍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实施, 包括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 ; 最后结合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案例, 探索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实践。
作者简介
刘代友(1964-),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科教学和教务管理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重点社科科研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点社科科研课题1项、省级重点科研课题1项。 廖策权(1968-),男,副教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学督导室主任,高级理财规划师,四川省职业院校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理事,遂宁市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管理研究,主持、参研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0项,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5篇,出版教材4部,2004年起任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委。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高职生生源构成及其特征
第一节 高考招生制度及其改革
第二节 高职生的构成成分
第三节 高职生学业水平分析
第二部分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实施
第二章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节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基于分类分层教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第二节 基于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第三节 基于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高职素质教育
第四章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第一节 高职分类分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第二节 高职学生学业困难分析
第三节 高职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第四节 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第五章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
第一节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管理研究
第二节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管理实施
第三节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部分 高职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的案例解析
第六章 高职院校分类分层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第一节 公共英语分类分层教学的实践
一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第二节 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设计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第三节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的实践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参考文献
节选
《高职院校分类分层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1.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更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文明水平的极重要标志。现代社会,个体的后天发展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教育公平因此成为影响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乃至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不断努力的目标,教育公平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条件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袁振国先生认为,“机会公平的本质是学校向每个人开门——有教无类;条件公平的本质是办好每所学校——均衡发展;过程公平的本质是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结果公平的本质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①。 教育结果公平并不意味着所有受教育者获得同样的教育成果,事实上,受教育者的天赋秉性是有差异的,对未来工作生活的期望和设计也不一样,再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因此,标准化的教育既不现实,也是有害的。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指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合适”的教育,即根据受教育者各方面不同情况,特别是兴趣爱好、天赋优势等,使受教育者“各得其所”。 现代社会,因材施教的意义,并非孤立地体现于教育领域,并非是单纯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本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思想理念,甚至制度安排,任何人都有通过教育得到成长发展的权利、过幸福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愈发精细,职业门类越来越丰富,职业类型的贵贱越来越淡化,无论是社会还是作为未来从业者的学生,更关注的是受教育者走出学校大门以后,能否顺利地适应社会,适应劳动岗位,能否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这些都为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幸福,通过教育,使每一位学生成才、出彩,各得其所。 2.因材施教与教育效益 教育的应然使命是促进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也要讲效益,教育效益体现为各种教育参与方,特别是学校,其教育资源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教育的直接产出就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精英教育早已不是教育的代表。站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高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造就个别的社会精英,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基本要义和目标追求,以此为基点和视角看待教育效益,方为正确的选择。 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保证应有的教育效益,这既有教育思想理念的问题,也有教育方法、手段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认真研究,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以此为基础,设计科学的教育组织形式、科学的教育方法,“为相同的人提供相同的教育,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就是在人人平等享有公共资源的前提下,为个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①。也就是说,对学生要区别对待,“但区别对待不是等差对待”。目前,相当部分学校在尝试弹性学制,丰富选修课程,以此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有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实践分类、分层教育,为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些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可提高教育效益。但在上述实践操作中,如刻意将优质资源配置于某些“优质”群体,以强化“精英”培养,则是错误的做法,与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