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迟巍
页数:28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21466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力资源经济学》介绍人力资源经济学这一新经济学分支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劳动人事工资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加以分析。既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又有管理的实践,并且融合了国家的体制、法规和政策。 《人力资源经济学》包括七个部分:人力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前提和假设;劳动力市场理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工资决定和人力资本理论;我国工资分配体制的历史和现状;契约理论,劳动契约关系中的激励问题、激励性薪酬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激励;内部劳动力市场、升迁和竞标;非工资性福利;国内、外薪酬福利管理的对比。 《人力资源经济学》可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本科生教材。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人力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2章 人力资源需求的当期模型
第3章 人力资源需求的多期模型
第4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5章 中国工资分配体制的历史和现状
第6章 劳动契约关系和激励问题
第7章 薪酬激励系统
第8章 薪酬激励体系设计的原理
第9章 各种激励薪酬模式
第10章 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与监督
第11章 内部劳动力市场、升迁和竞标
第12章 福利支出
第13章 国外薪酬管理的实践
节选
《人力资源经济学》: 2.2 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人力资源需求和工资决定 本节介绍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工资决定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分析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行为时,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假设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这一假设的含义是产品市场上企业有很多的竞争者,企业必须接受市场的价格,本身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所以产品的价格就等于市场的价格,是固定的,无论企业销售多少产品量,产品的价格都是固定的市场价格。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产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当产品市场上产品需求增大时,供应商会相应地提高价格。例如,有一场比赛,以销售门票为例,门票是有限的,门票销售商是垄断的,只有他们能销售门票,并且他们是活动的举办者。假如需求比较大时,有很多人都想买票,人们对门票的需求越来越大时,门票越来越难买,供应商(举办者)有可能会提高尚未销售的门票的价格。如果人们对比赛或演出的反应不太强烈,举办者看到人们的需求不旺盛时,会相应地降低门票价格来吸引观众。在这种不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企业对价格有影响力。 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劳动力市场比较竞争,有很多人力资源的供给者,也有很多的需求者,供需导致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就是均衡工资,这是因为劳动力价格是由工资水平来反映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充分性是由一定程度的流动性来保证的,只有当人们可以自由流动,在某一地区产生对一类人力资源的需求时,人力资源才可以流动到那里去弥补这一需求,从而实现供需的平衡,以促进市场价格的形成。如果人力资源不能流动,价格就不能完全反映市场均衡价格。 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价格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影响价格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想压低劳动力的价格是不大可能实现的。例如,大城市保姆市场,保姆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劳动力竞争市场。北京的居民对保姆服务的需求和外来作保姆的人员即供给都有很大的数量。经过市场规范化后,这种服务的交易在职业介绍所里、保姆家政服务介绍所里进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都是公开的,价格也是比较透明的。北京居民按“行价”雇用保姆。单个需求者想降低价格是不大可能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否形成与劳动力流动、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关。在规范的保姆市场未形成之前,人们通过私人关系从外来的人群(流动人口)中雇用保姆,因为供给方,即外来人口不了解市场和市价,所以需求方,即家庭可能会压低价格。但需求方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因为没有成熟的行规和公开的监督,保姆服务的质量无法保证。供求双方都面临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存在会降低人们雇用保姆的愿望,产品的交易量低于最优的交易量。这样社会资源的配置就没有达到最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