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根友
页数:430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73070405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价值观念转化的角度,论述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蜕变的历史进程,对19世纪以来部分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停滞论、中国社会不能自我产生出现代文化的种种观点进行了批评。
作者简介
吴根友,1963年2月生于安徽枞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86年获安徽师范厌这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晋升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后出版了《中国社会思想史》、《郑板桥的诗与画》、《自由的表演与魅力》等七部著作,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哲学杂志》,《人文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1999年9月-2000年8月,曾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研究一年。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生的座右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引言:关于最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二、现代化:普遍的抑或是特殊的问题
1.现代化问题的历史溯源
2.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代表观点
3.20世纪部分最国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
4.“比较现代化”视域里另一种可能性之探索
三、最国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及其本质特征
1.余英时的“内在超越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学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认识
3.“自我中心”与社会关怀的辩证统一――我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理解
四、古代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分水岭
1.区分标准的讨论
2.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3.回顾最国现代价值观念生长历程的意义
五、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及其缓慢发展
2.政治风云的变化及君主专制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3.城市文明的兴起与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
4.传统哲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最秀精神的撷取及其相互熔铸
六、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核心标志
1.“求真”
2.“贵我”
3.“即工夫即本体”的实践观
七、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多维表现
1.社会风俗的变化
2.学术风气的变化
3.艺术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
4.教育观念的变化
5.政治与法权观念的变化
6.公私观念的变化
八、本书研究的范围、方法及其取材的理由
第二章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而“决之一己之是非”的价值重估时期
第三章 “推故而别致其新”的明清之际
第四章 回流中前进的18世纪
第五章 结束语
附录一 20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的三种范式述评
附录二 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斟评
参考书目录
后记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引言:关于最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二、现代化:普遍的抑或是特殊的问题
1.现代化问题的历史溯源
2.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代表观点
3.20世纪部分最国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
4.“比较现代化”视域里另一种可能性之探索
三、最国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及其本质特征
1.余英时的“内在超越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学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认识
3.“自我中心”与社会关怀的辩证统一――我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理解
四、古代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分水岭
1.区分标准的讨论
2.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3.回顾最国现代价值观念生长历程的意义
五、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及其缓慢发展
2.政治风云的变化及君主专制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3.城市文明的兴起与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
4.传统哲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最秀精神的撷取及其相互熔铸
六、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核心标志
1.“求真”
2.“贵我”
3.“即工夫即本体”的实践观
七、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蜕变的多维表现
1.社会风俗的变化
2.学术风气的变化
3.艺术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
4.教育观念的变化
5.政治与法权观念的变化
6.公私观念的变化
八、本书研究的范围、方法及其取材的理由
第二章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而“决之一己之是非”的价值重估时期
第三章 “推故而别致其新”的明清之际
第四章 回流中前进的18世纪
第五章 结束语
附录一 20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的三种范式述评
附录二 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斟评
参考书目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