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教育薪火丛书(130种)张履祥教育思想解读

封面

作者:岳立松 邵颖涛

页数:276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31057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他的理学思想承继朱子学说,被后世尊为“理学真儒”。  《张履祥教育思想解读》集中了张履祥不同时期的思想结晶,勾勒出他的思想发展脉络,堪称张履祥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的梳理。  《张履祥教育思想解读》摘选其经典言论加以评论,以助读者从其语言中透视他的深邃思想。

作者简介

  岳立松,女,1979年生,文学博士。2010年于南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于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与文化、园林文学与文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已出版《晚清狭邪文学与京沪文化研究》《拨开历史的迷雾:史论》等著作。在《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新疆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邵颖涛,1978年生,文学博士,2010年于南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地理空间、佛教与唐代文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已出版《唐代叙事文学与冥界书写研究》《穿越时空的诤言:奏章》《三宝感应要略录校注》等著作,在《明清小说研究》《图书馆杂志》《湖北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人生经历与启蒙教育
第一节 张履祥的启蒙教育
第二节 《初学备忘》的立志鼓励
第三节 《初学备忘》的述学理念
第四节 《初学备忘》品读

第二章 论学之道与《愿学记》
第一节 乡间儒者的求道历程
第二节 修身治学的读书途径
第三节 教学理念的思想根源
第四节 《愿学记》品读

第三章 修己治人与《训子语》
第一节 课督二子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为人问学的道德培养
第三节 训导子弟的生活智慧
第四节 《训子语》品读

第四章 薪火传承与《训门人语》
第一节 教育启示与人生导引
第二节 坐馆授学与桃李天下
第三节 平易简约的语录风格
第四节 《训门人语》品读

参考文献

节选

  《张履祥教育思想解读》:  一、祖父的行为引导  张履祥9岁时父亲去世,致使其家贫困苦,但幸好有祖父、慈母的呵护教育使其接受了重要的启蒙教育。张履祥的祖父被称作晦庵公,未详大名。晦庵公生性豁达,虽然隐居乡里,未有功名,却颇有古君子的美德风范。传统的农民由于生活局限,都有一种只关注个人生存状态的潜意识,在以乡土农业为生存背景的古代社会,农民虽有忠厚的一面,不像市侩之徒那样势利,但他们缺乏士人“致君尧舜”“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往往“计量稼穑”,营求庄稼利益,在思想上具有与生俱来的狭隘性。然而,晦庵公却是特例,他在乡里具有仁风的君子形象。晦庵公平生心存厚道,喜好成人之美。每闻亲友间有人要做善事,便欣欣然而鼓励终成其事;一旦听说亲友间有人有损善行,遂蹙然改容,犯颜力劝他们不要继续行此恶行。这种行为秉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格言,彰显了古人对善恶的朴素认知。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刘备留给后主刘禅的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此语原是刘备垂死之际规诫儿子的肺腑之语,却成为后世善恶行为的圭臬,在民众中有着重要影响。善恶观中隐藏着“理”,合于理的叫作善,乖于理的叫作恶,这些表明晦庵公有自己判断善与恶的处事标准,他具有不同于世人的思维意识,还具有实践良知的本心志意。  张履祥的祖父之所以有如此美德卓识,究其原委,与其喜读书有关。晦庵公并非传统的农夫形象,一生好学不倦,农闲之时手不释卷。读书每有不解之处,便恭敬地向当地耆儒宿学请教,洞彻心中的疑问,冰释学业上的疑窦。时间久了,居然对五经、史传、医卜、杂家之书无不通晓,俨然卓有成就。晦庵公的自学奇迹,缘于环境、天资、志趣几个方面。在桐乡这块文化土壤上,人文气息浓郁,历代学者辈出,正如《桐乡县志·杨园瞻礼图说》所云:“地灵人杰,夫岂偶然?”①晦庵公在学风浓厚的乡闾间磨砺志向,一心向往学问之道,以自己坚贞好学志向与善恶行为准则影响儿子、孙子。张履祥的父亲张明俊,承蒙其父教养,常以“行己率由古道,存心常畏天知”自励,室中就挂此联。张明俊深谙为子之道,事亲孝顺,其孝行为世人称颂。据说他有次赴京城参加礼部省试,忽然得报母亲卧病,于是匆忙收拾行囊打算返归故里。同窗劝告其母卧病在床,尚不严重,告诫他读书人当以科考为重,岂能缺考以致放弃功名。同窗是常人的眼光、世俗的判断,假如张父听从此语,便显示不出他的独特之处,落人世俗的认知俗套。张明俊回答很明确,在功名与亲情方面,他宁肯放弃有可能金榜题名的机会,也不愿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然而不幸的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仅37岁的张明俊病逝,临终时还念念不忘高堂,嗟叹不能承欢膝下,其情令人凄然悲怆。  父亲去世时,张履祥仅有9岁,尚处懵懂无知之时,自言当时还与群儿嬉戏,不详父病内情。因为年龄尚幼,甚至未能记述父亲事迹,他对父亲的了解还是通过亲友转述而知悉的。父亲去世后,祖父怀抱年幼的张履祥,感慨“天乎哀哉!如此之幼而丧父也”。他的父亲离开人世,张履祥必须要比同龄人经受更多的困难。一般士人的家庭教育是由其父亲来完成的,父亲以社会活动和经济创收支撑家庭正常运转,一旦家庭中缺失父亲角色,母亲需要为冲破世俗眼光与应付生活压力而做出十二分的艰难努力。张履祥与其兄张履祯虽早年丧父,却幸有祖父多加护持。祖父、慈母构成了他启蒙教育的两大重心,这是众多寡母扶孤例子所无法相比的。他曾自述:“抚育教诲,出则先大父,入则先慈。自饮食立行,以及守身修业,与人交友之事,罔不有教,教罔不有泪。”换句话说,他归纳其启蒙教育受惠于祖父和母亲,得到两方面不同的指引,祖父在外开店养家,母亲在家督促学习。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教育薪火丛书(130种)张履祥教育思想解读》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