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光富著
页数:248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31046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历史长河中, 教育一直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发展进步, 那些弥足珍贵的教育著作、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和教育事迹, 无时无刻不在拨动着教育者的心弦……
作者简介
杨光富,安徽定远县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和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3年至2014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近年来,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3本、译著3本,参与编写著作多本。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一般项目及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获2008年度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华东师范大学思勉跨学科预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专著《国外中学学生指导制度历史演进》一书荣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第一节 大学前的教育概况
第二节 入读佛蒙特大学
第三节 霍普金斯大学的读博时光
第四节 芝大实验学校的探索
第二章 杜威教育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杜威人生经历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第三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奠
第四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基础
第三章 中学教书经历与职业生涯的确立
第一节 大学毕业结缘中学教育
第二节 最初的教书生涯不尽人意
第三节 教学之余的哲学研究
第四节 将哲学研究作为终身的事业
第五节 三年教书生涯的影响
第四章 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实践
第一节 实验学校的创办动因与概况
第二节 实验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验
第三节 实验学校的组织管理实验
第四节 实验学校的危机与杜威的辞职
第五节 杜威实验学校的特点与历史意义
第五章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 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批判
第二节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三节 新型师生关系下的教师定位
第六章 以学生的兴趣设计课程
第一节 对传统课程的评判
第二节 经验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三节 实验学校课程内容分析
第四节 课程教学中的“做中学”
第五节 对当前美国课程的影响
第七章 教育与生活
第一节 教育即生活:一种面向新生活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 学校:儿童的当下与未来
第三节 国家:“教育即生活”理论的实践保障者
第八章 学校与社会
第一节 杜威“学校与社会”思想的提出背景
第二节 杜威的“学校与社会”观
第三节 为了民主社会的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改造
第四节 杜威学校与社会思想评价
第九章 思维与教学
第一节 思维是什么
第二节 我们如何思维
第三节 如何开展思维教学
第十章 教育与职业
第一节 重视职业教育的价值
第二节 批判狭隘的职业教育观
第三节 主张普通与职业课程的融合
第四节 强调主动作业在职教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杜威的中国之行
第一节 杜威在华的主要活动
第二节 杜威访华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的原因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传奇教育家杜威》: 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传统教育”一词,把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称为“传统教育”,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称为“现代教育”。从此,“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概念在西方教育思想中被广泛地应用。众所周知,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现代教育则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杜威提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中心;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杜威认为,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并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来考虑课程内容,使之能真正适于儿童的生活。 杜威极力批判“传统教育”,他认为传统教育全是注重记忆,注重背诵,注重考试。因为把知识看作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所以用死记的方法灌进去;进而又用背诵和考试的方法来看究竟灌进去了没有。他称当时的教学方法为“注入式”教学方法。他在《现代教育之趋势》的演讲中曾有这样生动的描述:“美国有一种农家,养鸡鸭出卖。卖的时候,常常把鸡鸭喂得饱饱的,可以多卖一点钱。但是鸡鸭喂饱了,便不肯再吃了,所以他们特地造一种管子,插进鸡鸭喉咙里,把食物硬灌下去,使它们更胖更重。现在的教授方法,就是硬装食物到鸡鸭肚子里去的方法。考试的方法,就好像农夫用秤称鸡鸭的重量,看它们已经装够了没有。”①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有机械的记忆,没有理解,更没有创造。在刚刚创办实验学校之初,一次杜威来到学校的一个四年级班上。班上的老师看到校长来了,就把班交给他。当杜威了解到这节课讲的是地球的结构时,他面向学生问道:“小朋友,如果你们不断地挖地,会发现什么?”几十个学生,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答不上来,杜威以为学生可能没听懂,于是又重复问道:“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玩耍时挖地,一直往下挖,你们会发现什么?”见学生还是答不上来,班上的老师急了,开口说:“杜威博士,您问错了,问题不应该这样问。”然后她转身对学生说:“孩子们,地心是由什么构成的?”“岩浆!”学生们马上齐声答道。杜威见此情景,连连摇头,然后悻悻地走出了教室。 在这里,杜威试图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力,结果却被这位教师以“地心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样一个考学生记忆力的封闭性问题所取代。对这个班上的学生来说,“地心”“岩浆”等只不过是老师要求他们记住的若干符号,至于这样的符号与自己的生活有何关系,他们不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是不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 此外,教室布置方面过于拥挤,学生没有创造的空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曾写道:“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普通的教室,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着挤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课桌几乎全都是一样大小,桌面刚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外加一张讲桌,几把椅子,光秃秃的墙,可能有几张图画……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在传统的教室里,让学生活动的余地是非常少的。”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因为固定的座位不能做任何事,只有听讲。传统教育有太多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控制,而对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需要太少,甚至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此外,传统教育只把注意力限定在少数天才学生身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儿童进行创新教育。而在现代教育中,应当看到每个儿童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应当发展每个儿童的创造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