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人类学概论-第二版-(随书附赠DVD光盘)

封面

作者:庄孔韶

页数:35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002092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类学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定位于大学人类学专业课和公共课使用。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的新成果,例如:重新梳理人类学理论进程;对体质、考古、语言、影视和应用等分支的新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突出田野工作研究取向和类别选择的指导。介绍者多为身处该领域的亲历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态讲述的传统,利用文字、图片、光盘等多手段展示当代人类学概貌。12位著名人类学家的素描,7部出色的人类学纪录片佳作等.使学生真正体认到人类学的博大内涵。三是行文难易结合,深入浅出:重要概念、术语深度解说并呈点状分布,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便于教师授课时取舍;理论分析概括性强,行文清晰,并配以“实例解读”,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深化。

作者简介

  庄孔韶,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弗里茨基金人类学博士后研究(1990-199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著有《教育人类学》(1989)、《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1996)、《行旅悟道》(2009)、《来自中国的影视文化视角:方法论、分析与电影呈现》(英文版,2012)、《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合著,2004),主编《人类学通论》(2002)。出版影视人类学作品《端午节》(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2)等。

目录

第一编
第一章 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 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 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 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第一节 进化论
第二节 传播与社会、文化
第三节 功能论
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第一节 自然、结构与符号
第二节 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
第四章 人类体质的属性
第一节 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第二节 生命起源与人类进化
第三节 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
第五章 考古与博物
第一节 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人类学
第二节 博物的研究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第一节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
第二节 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
第三节 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
第七章 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节 进入田野工作地点
第二节 田野调查方法举要
第三节 田野资料与整理
第八章 沟通的意义
第一节 理解语言
第二节 语言的社会文化关联
第三节 交际民族志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
第一节 游猎
第二节 游耕
第三节 游牧
第十章 乡村与城市
第一节 精耕农业与乡村人类学
第二节 城市社会
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
第十二章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一节 人性与人格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族群与族性
第二节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第三节 社会分层
第十四章 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政治组织
第二节 社会控制
……
第二编 影视教材

节选

  《人类学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事实上,对人类学者而言,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态的象征表现方式。因此,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中,信仰和仪式从来都是观察的焦点和重要论题。然而,宗教组织的研究亦不可忽视,例如佛教寺庙组织与信众组织在不同文化中的形态差异,中国道教的道士在地方上的游走半径与道场构成等,都涉及寺观如何与周围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征,也是宗教人类学的重要关注点。  人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宗教现象的研究和解释,发展出不同的理论和学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对宗教这一复杂文化现象的理性认识和理解。同时,对宗教现象的关注和探讨反过来也推动了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早期人类学者在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的部落社会中调查,掌握了大量关于土著民族文化和宗教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研究,促成了文化人类学和与之相关的宗教人类学的形成。  (一)研究方法的特点  人类学者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不仅关注其信仰内容和仪式,更关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特征,以及研究者本身的参与观察、组织与文化诠释。  1.关注“主位”  与其他学科的宗教研究相比,人类学在分析由信仰和仪式构成的宗教现象时,更多地强调“主位”的观点。他们相当重视对民间信众自身感受的研究,尽量避免外来研究者的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判断,力图在被研究文化本身的逻辑中理解和阐释宗教。为此,人类学的宗教视角导致了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  2.关注过程和组织  人类学关注的对象不仅是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而且包括宗教的实践过程和参与这些活动的人群。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不仅仅停留于宗教的社会功能,而且还深入研究宗教行为、事件、进程、场所、实践者与组织者的内容和性质。宗教信仰者的口述、祈祷、圣歌、神话、读本以及有关的伦理道德表述也在研究视野之内。上文提及,宗教传播过程也是一个组织与网络联系的过程,因此,在宗教灵修与体验考察的同时,人类学也使宗教人群的组织过程一直处在重要的结构诠释之中。3.关注整合人类学者对宗教进行多学科的整合研究,而不是“就宗教论宗教”。把宗教与人、环境、社会关系相联系,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出发,结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理解和阐释人类群体与个体的信仰情结。  4.参与和比较  宗教人类学立足于田野调查,强调参与观察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其比较的意义还在于认识地方人民信仰的个性和全人类信仰的共性,而寻找宗教的共性与个性,又与对世界上不同区域文化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观察紧密相连。  (二)理论研究途径  总体上说,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主要有三种研究途径。  1.心理学途径  泰勒认为,宗教信仰产生于对梦、神志恍惚状态和死亡这类情况的反思。这些现象表明灵魂可以与躯体分离,人的存在的这种双重性构成了泰勒泛灵论的基础。在名著《金枝》中,弗雷泽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宗教起源模式,他认为,“在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巫术的出现早于宗教的产生,人在努力通过祈祷、献祭等温和谄媚的手段以求哄诱安抚顽固暴躁、变幻莫测的神灵之前,曾试图凭借符咒魔法的力量来使自然界符合人的愿望”①。  以泰勒和弗雷泽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认为,宗教的起源在于人们有一种说明生理现象的心理需要,心灵需要解释和慰藉。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对后来的人类学宗教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研究宗教思想、宗教情绪与无意识动机的联系,提出宗教产生于未能得到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宗教本质上是人类神经机能的需要,是一种集体的努力,旨在解决个人人格中固有的乱伦冲突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焦虑。荣格则认为宗教具有治疗的作用,有助于人们解决内心矛盾并逐渐达到成熟。  所有心理学理论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无论宗教的起源是什么,目的何在,有些什么信仰和礼仪,它都可以起到满足人们所共有的心理需要的作用。②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人类学概论-第二版-(随书附赠DVD光盘)》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