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宋代文体学思想研究

封面

作者:任竞泽

页数:3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2000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宋代文体学思想是宋代文体学、宋代文学思想及其宋代文学史和批评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代文体学思想研究就是揭示宋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批评史上重要作家、思想家、批评家及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的文体观念,及其形成的文学文化、哲学思想、时代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  《宋代文体学思想研究》重点对宋代文学史、批评史、文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起过重大影响的作家诸如欧阳修、黄庭坚、吕本中、朱熹、周密等人的文体学思想进行具体分析和比较研究,发掘其文体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文学文化等背景因素,并从中寻找出宋代文体学思想发展的共同规律来。

作者简介

  任竞泽(1968-),内蒙赤峰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唐宋文学、中国古代文体学。近十年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有十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或摘编。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宋代文体学研究论稿》(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中国古代辨体理论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丰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各一项。

目录

绪论: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论纲

第一节 同异比较与方法借鉴:文体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史

第二节 个案特征与方法概览: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研究举隅

第三节 文献整理和学科树立:文体学思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第一章 杜甫的文体学思想及其对宋代文体批评的影响

第一节 “别裁伪体”和“以诗为文”

第二节 “尽得古今之体势”与“集文体之大成”

第三节 “破弃声律”与“变而不失其所”

第四节 杜甫《戏为六绝句》与曹丕《典论·论文》

第二章 宋人“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论源流

第一节 宋代“体制为先”辨体:成熟和定型

第二节 唐前“先其体制”辨体:发生和发展

第三节 元明清“文体为先”辨体:繁荣和总结

第三章 辨体对立角色与破体开拓意义——欧阳修的文体学思想探析

第一节 辨体尊体:先体制而后工拙

第二节 变体破体:公于文章变而不失其正尔

第三节 兼备众体与各有所长,不喜杜诗与诗体特异,风格不同与文如其人

第四节 《醉翁亭记》的文体学意义

第五节 《新五代史》史论发论必以“呜呼”的文体创新

第四章 黄庭坚的文体学思想

第一节 论文自有体,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

第二节 破弃声律,究及历代体制之变

第三节 兼备众体,虽苏门不能兼全也

第四节 “山谷体”面面观

第五章 “江西派”文体文学思想对周邦彦的影响

第一节 周邦彦与苏、黄及其门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二节 黄庭坚文论与历代评价周邦彦词论比较

第三节 杜甫的“介入”与黄庭坚、周邦彦的关系

第四节 周邦彦的文体学思想——兼与杜甫、黄庭坚进行比较

第六章 文体学视域下的吕本中“活法”论

第一节 “活法”论理论渊源研究述评及其文体学阐释

第二节 吕本中的文体学思想及其与黄庭坚、谢良佐、朱熹的关系

第三节 “法”与“体”及其“定法而无定法”与“定体而无定体”

第四节 源于五经的定体变体论

第七章 辨体与变体:朱熹的文体学思想及其渊源影响

第一节 亦须先识得古今体制

第二节 此人好作伪书,而尚不识其体制

第三节 读诗须先识六义体面

第四节 变而不失其正

第五节 “作时文略用体式而隐括以至理”的时文古文辨体论

第六节 类分与类从

第七节 朱熹辨体论渊源及其对严羽的影响

第八章 周密的文体论与文学观

第一节 周密的文体学思想

第二节 文学本体论

第三节 文学创作构思论

第四节 文艺的审美风格论

第五节 文学创作的技巧方法论

第六节 文学的发展论与价值观

第七节 周密文学思想的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宋代文体学思想研究》:  首先,吴体的破体特征。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显然,元稹已然注意到初盛唐之际“文变之体极焉”的破体变体兴起的理论背景是由于沈宋以来律诗繁荣的结果,也因此促成了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集文体之大成的巨大成就。宋人胡仔则明确提出杜甫诗的“破体”特征,称之为“破弃声律”,如胡仔云:“古诗不拘声律,自唐至今诗人皆然,初不待破弃声律。诗破弃声律,老杜自有此体,如《绝句漫兴》《黄河》《江畔独步寻花》《夔州歌》《春水生》,皆不拘声律,浑然成章,新奇可爱,故鲁直效之作……之类是也。老杜七言如……《愁》(强戏为吴体)……老杜自我作古,其诗体不一,在人所喜取而用之。”①故而老杜的破体正是指破弃律诗之声律。北宋蔡居厚最早看到并提出杜甫“吴体”和“俳谐体”等新句的变体特征。如他说:“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人才。子美以‘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为吴体,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为俳谐体,以‘江上谁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为新句,虽若为戏,然不害其格力。”②胡仔则明确提出“吴体”为“律诗之变体”的“变体”范畴。如他说:“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凡此皆律诗之变体,学者不可不知。”③所谓“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是说每种文体有它一定的文体规范,须要共同遵守,这是辨体,即吴承学先生所说的要“坚持文各有体的传统,主张辨明和严守各种文体体制”④。而所谓“不若时用变体”云云,是说“破体”,即“大胆地打破各种文体界限,各种文体互相融合”⑤,这样才能创新。正如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所云:“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①王若虚《文辨》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日:‘无’。又问无体乎?日:‘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②对此,吴承学解释或可加深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并与胡仔、王若虚之论相互发明:“文体虽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体制,但必须有相对的总体体制。如果没有‘大体’,也就取消了各种文体的个性,文体之间没有区别,实际上也就无文体可言了。这是一种辨证观点,‘大体须有’,故应辨体,‘定体则无’,故可破体。”⑧需要解释的是,变体即破体,吴承学云:“破体,原是书法术语。书法上的‘破体’指不同正体的写法。《书断》谓‘王献之变右军行书,号日破体。’指行书的变体。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云:‘始从破体变风姿’。可见破体的特点是‘变’,是对正体的突破,也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字体。”④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宋代文体学思想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68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