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封面

作者:傅波著

页数:194页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3644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基础, 应用广泛, 发展迅速, 几乎国内外所有高等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但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存在目标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完善、项目实践缺乏等问题, 不利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本书首先介绍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 从课程改革建设和校企合作方面具体论述改革的经验总结, 以期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学各方面的提升。

作者简介

傅波,男,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发表论文多篇,参加多项校级、省级课题。

本书特色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几乎国内外所有高等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但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存在目标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完善、项目实践缺乏等问题,不利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本书首先介绍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从课程改革建设和校企合作方面具体论述改革的经验总结,以期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学各方面的提升。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高等学校从事高等工程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计算机教育的相关定义
第一节 计算机基础教育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

第二章 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
第一节 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第二节 计算机专业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第三节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方向
第四节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策略与措施

第三章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
第二节 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
第三节 实践教学
第四节 课程建设
第五节 教学管理

第四章 计算机MOOC教学比较研究
第一节 MOOC研究现状
第二节 MOOC与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 MOOC课程教学设计比较研究

第五章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节 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六章 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经验
第一节 计算机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第三节 校企合作的几种主要模式

第七章 经验体会与总结
第一节 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与体会
第二节 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总结与体会

参考文献

节选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三、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通过对部分高校2017年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多数对计算机都有一定了解,但认知及技能水平差异很大,参差不齐;而来自一些经济及教育都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又非常少,有的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就导致了大学新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严重失衡。进一步分析得知,在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的学生中,在大学前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多数仅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如上网收发邮件、聊天及玩游戏),但计算机基础知识仍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认识层面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将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这使得高校面向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既要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保障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要大胆创新,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社会各行业对大学生人才的计算机技能素质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12年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等级证书已经成为各行业对人才计算机能力评判的基本标准,这是因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具体到教学工作中可依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合理地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间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  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在保证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按职业岗位群规划和设置专业方向: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教育一职业技术培训一就业”一条龙。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在于:IT行业(信息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有2-3年实践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它们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我国高等院校每年有数十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2~3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于是社会上就应运而生了一大批IT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它们专门培训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为他们推荐就业。  为学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并安排所有学生就业,这对学校来说是不可能的(不是不愿做而是做不到)。这主要是因为:(1)学校没有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时俱进的“双师型”教师;(2)学校没有如职业技术培训机构那样广泛的就业渠道。学生要想在IT行业中找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只有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的职业技术培训。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培训不仅花钱多,而且由于培训时间与学校上课时间冲突,经常出现逃课现象,导致专业课程不及格。因此,学校主动与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合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也是反映教育者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期待,必须仔细设计。  我们的做法是,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进行融合,最后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6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