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勇主编
页数:508页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002123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二十三章, 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等。
作者简介
刘勇男,文学博士。祖籍江苏扬州,出生于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迅研究会、郭沫若研究会、老舍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2001年人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14年被第一最评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讲演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与形态》等学术著作,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等著作和高校教材,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等课程。先后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分别在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大学举行过“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内地中学语文教学的若干思考”、“内地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及“鲁迅与北京文化”等大型学术讲座。
本书特色
本书凝聚主编20年教学经验,吸收最学术研究成果,采用全新授课理念打造。教材按照中国新文学历史的发展顺序组织章节,有详有略,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在时间上,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不必要的隔阂,使其前后融为一体;在空间上,以内地文学为主体,包括了台港澳文学,同时也吸收海外华文文学的精华,将其共冶一炉。自2006年出版至今,广受师生好评,2008年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此次修订,增加了绪论,顺应学术潮流,将海外华文文学改为附录,并对相关章节作了较大增删。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一出现就是高峰
第二节 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第三节 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第四节 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第五节 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第四章 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
第一节 “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二节 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
第三节 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
第五章 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
第四节 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二节 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 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五节 “海派”的文学创作
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
第一节 《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第二节 《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 《死水微澜》及李劫人的“大河小说”
第八章 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九章 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第三节 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
第十章 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一节 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节 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
第十一章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二节 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
第三节 《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
第十二章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
第二节 钱锺书和他的《围城》
第三节 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
第四节 《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
第五节 “七月”派的小说、诗歌创作
第六节 冯至、穆旦等人的文学创作
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二节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 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四节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
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第三节 邵燕祥、张志民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十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
第二节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第三节 杂文在当代的新发展
第十六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老舍的《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
第二节 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题材剧作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状况
第一节 特殊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
第四节 八个样板戏的问世
第五节 “高、大、全”审美模式的形成
第十八章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
第一节 伤痕小说
第二节 反思小说
第三节 改革小说
第四节 文化小说
第五节 军事小说
第六节 历史小说
第七节 先锋小说
第十九章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诗歌的挺进
第二节 “朦胧诗”的兴盛
第三节 “后朦胧诗”的崛起
第二十章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
第一节 老作家散文的新收获
第二节 中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崛起
第三节 女性作家群散文创作的高潮
第四节 文化散文的兴盛
第五节 杂文与报告文学的复兴
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第一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与发展
第二节 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
第三节 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
第二十二章 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第一节 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主潮的再次勃兴
第三节 不断渗入的现代主义思潮
第四节 莫言的小说创作成就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台港澳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第二节 香港和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第三版后记
节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 数字教材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其中最早的诗写在1918年初夏,大部分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只有一小部分为1921年诗人归国后所做。《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对于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以及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在《女神》的绝大多数重要篇章中,反映出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持的彻底革命的而非改良的文艺态度。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五四”时代精神赋予了诗人激越的情调,《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等《女神》中的代表性作品,从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古老民族在“五四”高潮中的伟大觉醒做出了色彩鲜明的象征性反映。《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是对一切1日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地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激动和鼓舞了整整一代人。《女神》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爱国情思的抒发。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女神之再生》和《凤凰涅槃》那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里最具特色、最能激动人心的篇什,它们真正为“五四”后的自由诗开拓了新的天地。这些诗篇的出现,一方面是诗人自己博大不羁的襟怀和丰富强盛的想象力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涛奔浪涌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突破了诗歌的樊篱和束缚,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脚韵也不押,但是诗的内在旋律与诗人感情的节拍是和谐一致的。在很多地方,诗人用重叠反复的诗行表现层出不穷的想象和情思,给予读者以强烈的内心激动,使他们跟着他一起愤怒,一起高呼,一起反抗。就像他在《序诗》里所期望的那样,《女神》对“五四”时期的青年而言,就是“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了。 《晨安》-诗是诗人站在海岸上眺望时,在心胸激荡的时刻写下的,是一首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它从太平洋一直抒写开去,唱出对眼前景物的赞美,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灌注了令人惊叹、仰慕的雄奇形象和澎湃激情。诗一开始便不加推敲琢磨,冲口而出,往下一口气铺排了几十句“晨安”的祈祷赞叹的句式,真情自然流泻,达到真挚直率的极致,使我们感受到从诗人口中奔涌而出的不仅仅是诗人的语言,更是生命本身。诗人远眺时,看见的是太平洋上的“白云”、“晨光”、“海山”等实景,而脑海里驰骋的却是广阔辽远的宇宙万物:有他怀念的祖国的“南方的扬子江”、“北方的黄河”、“万里长城”;有他向往的异域“俄罗斯”、“大西洋”、“新大陆”、“红海”;有他仰慕的政治文化伟人华盛顿、林肯……所有的万事万物纷至沓来,融合在诗人飞进而下的无暇修饰的诗句里,构成了对于宇宙间自发的力的赞歌,具有一种“海涛的节奏”,充满了崇高美的艺术力量,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发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和力的美。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的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怒潮唤醒的知识青年那朝气蓬勃、清新刚健的形象。 《天狗》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名篇之一。在《天狗》中,人们见到一个要将身上一切的光与能全部释放出来的飞奔、狂叫、燃烧着的“天狗”形象,“天狗”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要求的诗意化夸张。“天狗”原来是传说中能吞吃日月的神物。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逢到月食日食,就敲锣击鼓,驱赶天狗,营救日月。诗人对此民俗推陈出新并加以诗意的生发,“天狗”可以吞吐一切,并且拥有无际的光焰和“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这是何等雄奇博大的“自我”颂歌。《天狗》是一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在艺术形式上无拘无束,是典型的自由诗。全诗29句都以“我”字开头,在短促强烈的句式中又稍有变化,使人如听“军歌、军号、军鼓”,自然地受到震荡和鼓舞。诗人还把“X光线”、“神经”等科学名词融人诗内,极度夸张了“天狗”那种气吞日月、囊括宇宙的磅礴气势,使全篇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和浓烈瑰丽的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