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旌尧
页数:240
出版社:吉林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98375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4种学习模式 8大思维理念 40篇经验分享这个一个90后“天才”学霸的学习成长进击笔记。读完本书,你将收获——★从小学二年级跳级开始,一个“神童”的教育学习方法;★在一些成长的岔路口上,那些似曾相识的迷茫与收获;★从“少年班”到“中科院”,一个“科学家”的独特成长、学习经历……
作者简介
王旌尧:14岁读大学,20岁硕士毕业,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系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战略科研人,《芝麻开门》门神,《加油向未来第二季》总冠军,一个处处快人一步的“天才”少年科学家。1994年生于辽宁沈阳,5岁提前上了小学,跳过二年级和六年级;9岁通过了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的超常教育实验班入学考试,进入中学;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大学毕业,进入中科院大学攻读硕士,21岁硕士毕业,进入中科院工作。与常人眼中的“科学家”或者“理工男”完全不同,不喜欢钻研某一方向,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之心而不拘泥于形式。摸爬滚打地走到了今天,现职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办公室战略管理人”。
目录
第一章 “神童”的诞生
002 差点儿变成科学怪人
006 不能以常理度之的“神童”
009 说话晚的小孩儿不一定识字慢
013 第一次“跳级”史
016 学奥数,究竟有没有用
第二章 东北育才中学
020 “超常教育实验班”
025 对“天赋”一词的把握
027 “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030 我对“天赋”的理解
032 再议“少儿班”
第三章 巧遇少年班
036 缘何报考“少年班”
039 一场“少年班”闹剧
042 第一次填报志愿
044 意外收获
第四章 少年班同学录
048 “中国第一神童”宁铂
052 百度总裁张亚勤与九城总裁陈晓薇
055 真实的少年班是什么样子
第五章 少年班复试二三事
058 第一次走进中科大
060 关于中科大
064 中科大少年班复试
067 两张录取通知书
第六章 触底反弹的四年
070 自由的大学伊始
073 大学,专业抉择
078 毕业大关,真正的赛点
081 对“迷茫”的反思
084 已在死地,如何后生
092 截止日期之前,去“做”,而不是“赶”
第七章 走进中科院
096 考研结束,新的开始
099 长春光机所:真正的科研
105 从游戏到工作:我的位置
113 规划之前,自知以后
117 从技术到管理
第八章 与电视结缘——综艺之始
124 缘起: “孟非的小面”
129 首秀:《一站到底》
134 结果:一站掉底
第九章 《加油向未来》——冠军之路
140 被“忽悠”了
143 《加油》第二季
146 遇到第一人是毕导
150 节目里的友情与公平
157 冠军风波
163 撒贝宁:“实至名归”
终 章 学习的革命——成绩的要素分析
170 学习这件大事儿
175 目标——方向与人生
186 能力——天赋与运用
191 努力——灵感与汗水
198 心态——“闯荡”与信心
204 选择——得失与判断
209 篇外篇
219 后 记
节选
差点儿变成科学怪人直至今日,即使我已经二十好几、胡子拉碴,还是有很多刚认识的人称我为“神童”。强调“刚认识”三个字,是因为只要是熟悉我的人,都会意识到两点,一是我很不喜欢这个称呼,二是我也没有什么神奇之处。所以接触久了,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再提起那两个字。“神童”这个称呼,主要是因为我14岁上大学这一件事。说来惭愧,其实这个光环经不起解释,因为根本没那么难。“5岁上小学,9岁上中学,14岁上大学……”这是我辉煌履历的开头。对数字敏感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其实我在小学到中学过渡的这个阶段,就已经比正常人早了两到三年。即是说,我现在所谓“神童”的成就,其实大部分来自小学那个阶段我所接受到的超前教育。我的“不神”之处,接下来的一整本书里都会慢慢地说明。仅在这一章,就允许我吹嘘一下我“神童”的过往吧。我出生在辽宁沈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东北人。沈阳素有“一朝发源地,两代帝王都”之称。这“一朝”指的是清朝,“两代帝王”指的则是清朝最早的两任皇帝——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我是很能理解几百年前女真部落南下中原的动机的,毕竟东北这片地方到冬天实在是太冷太冷了。虽说 “北方御寒靠装备,南方御寒靠意志”,但是装备再好也是有限度的。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时候,要想不冷,除非把自己打扮成进村偷粮的狗熊模样。出门进门,衣服一穿一脱,等暖和过来,差不多得浪费十来分钟的人生。东北算得上是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地域,特别是从1990年赵本山登台春晚后。可以说,东北人的幽默细胞早已在春晚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东北话。由于历史原因,东北话源于汉族与女真族、契丹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各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杂糅,甚至还包含一些别国语言。除此之外,因为东北地区气候恶劣,东北人们讲话必须很大声喊出来,否则风大雪大的时候,两个人即使面对面说话都很难沟通。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刚好与江南的吴侬软语相反,东北方言都是隐去所有不必要的音节,直来直去,言简意赅。寒冷的天气不仅影响了方言,也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一方文化以及这个地方大多数人的性格,使得东北人大部分热情粗犷,说白了就是大大咧咧。我的家族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源地是沈阳市附属的一个小镇,叫“满都户”。据说,这个小镇不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它还颇有一番来历:顺治年间,一皇族王子因罪被诛,全家被贬出京城,出山海关来到东北,行至该地落户,初期取地名满都一户,后更名为满都户。小时候常听老人们开玩笑,说要按照家谱世世代代算下来,其实我们身体里还流淌着微薄的皇室贵族血脉。不过传到不知道是几代的我们这辈人,我们家族早就没有人再提这茬,更不敢惶称贵族后裔。我的家庭情况极为普通。我的父亲是警察,母亲是护士,我戏称这两个工作为“天灾人祸”组合,普通老百姓如果是碰到这两个职业的人,估计八成是遇上了倒霉的事情。还有一个共性是,我父母的职业都不是能够朝九晚五过双休的职业。经常是三班倒的父亲和四班倒的母亲,几乎每十二天就能完成一个循环,这是我对学习最小公倍数最初的应用。也许是出于望子成龙的期待,从小,父母就对我颇为严厉,印象中他们从不曾以对待天真孩童的方式对待我。我记得小时候,在我问出“圣诞老人会不会来”这样的问题时,我的父母会毫不留情地告诉我“圣诞节的事儿都是外国人编出来的”;在我眼巴巴地看着玩具垂涎三尺的时候,他们会直截了当地说出“不能买”三个字,然后追加五千字的做人道理来告诉我具体为什么不能买,最后以“想要玩具的话就自己想办法赚钱买去”为结尾……如果我的成长之路上仅有我的严厉的父母的话,也许我就会一个人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那种性格怪僻的科学怪人吧。不过十分幸运的是,在我的生命中,还有另一位至关重要的亲人出现,这个人就是我最爱的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