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西南铜商经济纵横谈

封面

作者:杨德昌

页数:223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82323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包括铜业精粹、马帮运营、会馆兴衰、手工掇实、京运拓视五大板块的内容。首先从工艺技术的角度,深入探究清代在中国大西南滇川黔结合部的铜银产业带上铜料加工运作、生产制造的具体流程,力图提供较切实的历史信息,让人们更近距离地体验这些工艺技术的历史具像及其在铜商经济文化中的社会价值。其次还探讨了铜商经济的发展;从会馆的兴起与会馆的衰落两端入手,论述其人文际遇、潜在意识与社会存在等深层次原因,填补一些对我们生活的“会馆之城”认识与研究中的空白。

作者简介

杨德昌,云南省会泽人,会泽县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长,经济师,曲靖师范学院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荣誉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会泽文化之旅 铜马古道篇》《会泽文化之旅 铜商经济》。

目录

前言
序一 贵在独一无二
序二 多维视域中的铜商经济

铜业精粹
清代东川府铸币研究
清帝国的货币管制
一 明清美洲白银输入对中国经济及金属货币的影响
二 朝廷的货币定制与资源
三 朝廷的货币政策
四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
五 双轨并行的铸币体系
钱局设置与铸钱局管理制度
云南的钱局
二 东川府设局铸钱的优势
三 东川府的钱局
四 铸钱局术语及单位换算
五 东川铸钱的主要制度
东川铸钱运作与钱币流向
一 鼓铸的开与停
二 宝云局制钱的流动
东川钱币的铸造
一 铸罐、木炭的烧制
二 操作铸炉的匠役
三 炉房设施、工具
四 原材、燃料、辅料
五 二次熔料的铸币工艺
六 铸钱炉工艺流程
七 宝云钱局匠役生活与聚散
东川府铸币的历史功绩
一 稳定货币流通形势
二 保障区域货币供应
三 助推文明开化
四 支持边疆稳定
五 创造东川辉煌
六 资本主义萌芽的“孢胚”
会泽斑铜——中国制铜工艺的奇葩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衍进
一 斑铜产生的环境
二 清代东川铜匠与斑铜
三 会泽斑铜初期流传与制作
四 民国时期会泽斑铜及斑铜传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现代的历程
一 会泽斑铜的曲折路径
二 会泽斑铜的传承
三 会泽斑铜的发展
四 斑铜发展思考
……

马帮运营
会馆兴衰
手工掇实
京运拓视

主要参考书目
关于本书图片来源的说明

节选

  《中国西南铜商经济纵横谈》:  东川府宝云钱局的钱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偌大一座1500人、设炉50座,有数百间房屋、配套齐全的封闭“造币工业园区”内,人们是怎么劳作的?史无具体记载。老式的铸钱方法,已经在一百年前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时隔久远,有好多技术信息留下空白和疑点,至今人们难觅其踪迹。这缘于朝廷(国家)掌控钱币制造其政治权力垄断的专属性、工艺操作的排他性、关键技术的保密性和封闭型的生产方式与严密的警戒制度,致使这个“领域”内的具体运作,令研究者难于涉足,有兴趣者无法问津,从而形成世人几乎无人知晓的状态。  2002年,会泽宝云铸币新局修复了主殿及院落,为了再现铸币历史场景,笔者参与了铸造“嘉靖通宝”铜钱的演示,大家都不知道原来市场流通一钱二分重的“方孔钱”是如何加工铸造出来的,只好用十多公分厚能装几十斤的沙箱,用700瓦的鼓风机,吹着焦炭炉火熔炼废紫铜线,采用翻沙的方法,两层相叠平面浇铸。十多个人忙乎了两天,翻铸出30多枚(块)二三两重的毛边纯铜钱;比之于就在这个生产场地中的先辈,一年二三十万串、上亿枚铜钱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量,当今操用现代电力技术成果者,实在汗颜!  笔者在宝云钱局边长大,幼时见到过铜板、镍币、银双毫、银半开的流通使用,见过玩弄“咸丰重宝当十钱”方孔钱的场景,1958年秋,笔者高中二年级时,参与了用碘王庙宝云新局遗存的铸钱潲渣复炼冰铜,加之祖辈们对宝云局内事象的模糊映象,令笔者对金属钱币的制造存有诸多疑问。如今在现场见不到铸币的工具设施,但寻觅这里曾经辉煌的铸币业绩的责任感驱使着自己,通过赴会理铸钱局旧址等地考察启示,数年来,在一些典籍中也查寻到点滴铸钱的历史信息,所以凭着对土法冶炼流程和劳动状态的了解,对陶瓷、木炭烧制的见识以及企业管理的体验,在坚持技出有故的前提下,推演出高墙内先辈们的智慧劳动,将金木水火土资源,转化铸造出钱币的场景,如有在此之前的正式记载,当依其为准。  一铸罐、木炭的烧制  熔铜铸钱的容具和燃料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和材料,消耗量巨大,运力堪重,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钱币的品质和产出率,东川府城近郊的泥土和周边山峦自然的林木资源,成就了这种特殊产品的需要。  铸罐制作东川府城坝子东郊的挖泥寨,距城8里,当地山麓和缓坡的土质,颜色白而微黄,黏性强而易成型,耐高温、抗腐蚀、不断裂,是富含硅、铝氧化物的优良泥材。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湖南宝庆府制陶工匠邓伯生率先取土烧制砂锅、瓦钵、茶罐等日用品,并向当地苏、钱、赵等姓彝民传授技术。两年后,应当地人的要求,邓师傅返乡邀约李、林、姜姓三位技工亲友,连同他们的家属带着脚踏转盘锯弓、刮板等工具一同来到挖泥寨,建窑烧制民用土陶。历时30年,到邓老师傅在雍正元年(1723年)去世时,挖泥寨陶器名声打响,生产规模扩大。雍正十二年(1734年)崔乃镛设局铸币时,需要配备的正铸罐、带铸罐,挖泥寨的硅酸土和轻车熟路的制陶工匠队伍正逢其时。  铸钱罐是定型产品,正铸罐高8寸、直径5寸、平底,重3斤,可溶铜液10斤;带铸罐即母罐(又称大罐),熔铜30多斤,体积较大,由于定型,可批量生产,成本降低,用牛车把铸罐送交铸钱局,平均价为10文,1两银子100个。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西南铜商经济纵横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