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

封面

作者:涂良川,王庆丰著

页数:21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57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20世纪无产阶级斗争的失利、当今全球化程度的深化以及当代社会的急剧变革,都要求我们认真面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关系。从社会变革的情势上来讲,今天无法仅仅通过经验事实来证成与激发无产阶级的解放使命与革命激情;从历史唯物主义现实境遇上讲,也需要直面当代社会变革的格局与困境。如果只以所谓的“历史规律”来推导社会变革的内涵与指向,如果只将社会变革单一地指向政治问题,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在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变革的真实意境上来面对当前社会变革的目标与趋向、问题与困境、证成与批判等问题。因此,如何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来理解社会变革的政治向度与社会向度,如何从社会变革的政治指向与社会指向去呈现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解释力,就成了理论与实践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者简介

涂良川,男,法学博士,重庆云阳人,生于1976年9月2日。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12,被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12月被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各1项。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政治哲学,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

王庆丰,男,河南林州人。出生于1978年月日。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中国马哲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

本书特色

书稿深入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与政治哲学范式。首先,本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质入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遭遇的理论问题,从其科学性与性的双重维度深入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并从历史的追求、历史的主体、历史的活动、历史的逻辑与历史的理想五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理论逻辑,在细致分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力图呈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全貌,并敞开历史唯物主义所蕴涵的政治哲学理念。马克思追求自由解释的政治理想构成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主线,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建构了面向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政治哲学。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逻辑地把握资本的政治本质、刻画了资本的政治形象、把握了资本的政治限度,表征了无产阶段追求自由解释的政治合理性与社会性。而且,马克思将劳动置于政治哲学分析的核心,提供解释分配正义难题的思想资源,刻画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图景。

目录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1)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单一化的局限(1)

 第二节 科学的解释逻辑(5)

 第三节 超越的目的逻辑(8)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与社会变革的逻辑(11)

第二章 历史的追求:人的自由(15)

 第一节 从“物体系”到“自由人的联合体” (16)

 第二节 从“思维活动”到“感性活动” (20)

 第三节 引领与塑造现实的自由观念(25)

第三章 历史的主体:“现实的历史的人” (31)

 第一节 费尔巴哈“一般人”的理论视阈及其困境(32)

 第二节 作为人存方式的“感性活动” (36)

 第三节 颠倒形而上学的“现实的历史的人” (40)

第四章 历史的活动:“感性活动” (45)

 第一节 表征哲学基本问题的“感性活动” (45)

 第二节 批判形上思维的“感性活动” (49)

 第三节 践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感性活动” (53)

第五章 历史的逻辑:批判的辩证法(58)

 第一节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59)

 第二节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64)

 第三节 推翻一切被奴役的关系(69)

第六章 历史的理想:共产主义(75)

 第一节 消解终极静止的共产主义(75)

 第二节 革命化现实世界的共产主义(79)

 第三节 消灭现存状况的共产主义(84)

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与政治哲学(90)

 第一节 辩证法与政治决断(91)

 第二节 辩证逻辑与君主立宪(97)

 第三节 批判的武器与自由解放(104)

第八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指向(11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性立场(112)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批判(117)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内核(122)

第九章 资本的政治本质(129)

 第一节 标示历史阶段的资本(131)

 第二节 推进历史进程的资本(135)

 第三节 维护特殊利益的资本(141)

第十章 资本的政治形象(148)

 第一节 “机械怪物”与政治力量(148)

 第二节 “吸血鬼”与政治渗透(153)

 第三节 “魔术师”与政治控制(157)

 第四节 “三重面相”与政治救赎(161)

第十一章 资本的政治限度(165)

 第一节 普遍逻辑与资本增殖(166)

 第二节 公平分配与资本收入(171)

 第三节 权利控制与资本实现(176)

第十二章 直面分配的劳动与需要(182)

 第一节 “还原”分配现实的生产劳动(183)

 第二节 批判雇佣劳动的“劳动权利” (187)

 第三节 规范需要体系的“劳动需要” (194)

第十三章 超越抽象正义的共产主义(198)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旨趣(200)

 第二节 马克思的正义预设(204)

 第三节 超越正义的社会理想(209)

节选

历史的追求:人的自由“自由在现代社会中的真正可能性”[美]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始终是马克思的理论兴趣所在。使自由成为现实、使现实真正表征自由,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内在追求。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从“感性活动”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从内容上的准感觉论到形式上的准先验性,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对自由的“感性觉解”。这对居于具体历史情势中的现实的个人所实现的有限自由来说无疑有着世界观的意义。然而颇为遗憾的是,这种具体历史情势反而成为自由的枷锁,锁闭于其中的人们总是从某种即时性的实用目的出发,把马克思自由观的形式与内容割裂开来,将其分别还原为存在论式的超验幻觉和认识论式的唯物主义——二者分别是黑格尔哲学和古典经济学自由观的变形和延伸,其后果只能是消解人们感知现实和改变现实的能动性。因此,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真正理解马克思自由观念之形式与内容就是重要的理论议题与实践重任。第一节从“物体系”到“自由人的联合体”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都从经济生活入手来发掘人类自由的契机。人现实的活动方式及其内容是二者所分享的科学向度。但二者所建构的自由之境——“物体系”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因研究经济活动的方法论之不同而有着根本上的异质性:古典经济学之“物体系”由于形式上的不彻底性而不得不走向自由的反面而成为自由的枷锁,成为物的自由;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根植于人现实的存在来表征人的双重属性,真正成为人自由的现实守护者。古典经济学“意在说明的乃是任何经济社会的规律,而不论时间和地点,也不考虑法律或政府体制所制定的规章命令”[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卷,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3—374页。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