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先达
页数:29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3032489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受历史本身制约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本身就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历史是螺旋上升的、非直线性的、进步的,中国道路的选择正是对西方线性发展史观的否定,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中国自身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属性,决定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本书对于中国道路的追寻提供了有力的哲学支持和理论支持,有力回答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著有《陈先达文集》(六卷本),哲学随笔系列《哲学心语》等。著作及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次)、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吴玉章著作奖等多种奖项。
本书特色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受历史本身制约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本身就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历史是螺旋上升的、非直线性的、进步的,中国道路的选择正是对西方线性发展史观的否定,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中国自身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属性,决定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本书对于中国道路的追寻提供了有力的哲学支持和理论支持,有力回答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目录
导言 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其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
二、社会规律的载体是社会而不是人
三、社会形态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而不是公式
四、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而不是第一作用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史学功能
一、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特点
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及其相似性
三、历史规律的条件性及其重复性
第三章 历史主体与社会最替
一、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与社会的最替
三、政权最迭与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四章 马克思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贯彻双百方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实现
一、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二、毛泽东的远见和历史认识的局限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周期率
一、历史周期率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
四、登高望远和居安思危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
一、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
二、立足变化着的实际
三、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标准
四、准确理解和坚持基本原理应该重视文本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第一传统文化
一、只有继承中国传统第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二、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性质
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道路之争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
第十章 中国百年历史变革中的辩证法
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
二、历史在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中前进
三、强起来要主动解决富起来留下来的旧问题,积极破解强起来的新问题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其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
二、社会规律的载体是社会而不是人
三、社会形态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而不是公式
四、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而不是第一作用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史学功能
一、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特点
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及其相似性
三、历史规律的条件性及其重复性
第三章 历史主体与社会最替
一、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与社会的最替
三、政权最迭与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四章 马克思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贯彻双百方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实现
一、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二、毛泽东的远见和历史认识的局限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周期率
一、历史周期率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
四、登高望远和居安思危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
一、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
二、立足变化着的实际
三、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标准
四、准确理解和坚持基本原理应该重视文本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第一传统文化
一、只有继承中国传统第一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二、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性质
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道路之争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
第十章 中国百年历史变革中的辩证法
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
二、历史在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中前进
三、强起来要主动解决富起来留下来的旧问题,积极破解强起来的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