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罗奇伯格与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研究

封面

作者:王敏,王晓锋著

页数:25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184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笔者通过分析新浪漫主义音乐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艺术语境以及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探究了代表作曲家罗奇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及“拼贴”技法特征。通过阐述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审美、文化及教育叙事,提出了其在当今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态建构与多元发展模式以及音乐作品产业化探索。

作者简介

王敏,山东莘县人,艺术学硕士, 美国北乔治亚大学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现任教于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主要从事中西音乐方向研究,所授《西方音乐史》为校级精品课程。近十年来,先后在《人民音乐》、《艺术百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参与国家课题一项,荣获省级、校级课题立项3项,科研、教学及表演获奖20余项,被评为聊城市第十次社会科学学科新秀。
王晓锋,男,济南大学音乐学院教师。长期担任《和声》、《作曲》、《配器》、《歌曲写作基础》、《山东器乐赏析》、《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教学。曾发表论文数篇,参与省社科课题一项,荣获校级课题一项,作品多次在山东省高校音乐专业师生基本功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新浪漫主义音乐的诞生语境

  第一节新浪漫主义音乐的社会语境

  一新浪漫主义的兴起

  二新浪漫主义音乐的社会语境

  三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

  第二节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语境

  一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语境

  二新浪漫主义音乐与音乐传统

  三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创新语境

  第三节新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语境

  一新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语境

  二新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跨界

  三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标志性意义

  

  第二章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哲学思潮

  一哲学思潮

  二音乐哲学思潮

  三新浪漫主义音乐哲学思潮

  第二节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文艺思潮

  一文艺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

  

  第三章新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美国作曲家罗奇伯格

  第一节罗奇伯格的创作背景

  一创作背景

  二罗奇伯格的作品风格

  第二节罗奇伯格的创作风格特点

  一无调性、序列主义风格的解构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中期)

  二新浪漫主义风格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第四章新浪漫主义音乐与罗奇伯格的“拼贴”技法

  第一节“拼贴”技法的使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

  一“拼贴”的概述

  二罗奇伯格使用“拼贴”技法的原因

  第二节罗奇伯格与“拼贴”技法

  一“拼贴”开端——《钢琴三重奏》(1963)

  二“拼贴”形成——《魔幻剧场音乐》(1965)

  三“拼贴”的发展——《狂欢节音乐》(1969)

  四“拼贴”的高潮——《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79)

  第三节罗奇伯格风格多变原因之探析

  一罗奇伯格音乐多变风格的原因

  二罗奇伯格多变风格的深层文化内涵

  

  第五章新浪漫主义音乐中的审美叙事与文化叙事

  第一节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审美叙事

  一文化记忆叙事

  二新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活化石”文化功能

  三新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教育叙事

  第二节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叙事

  一新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文化叙事概述

  二新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文化叙事

  

  第六章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传播及生态建构

  第一节新浪漫主义音乐文化传播建构

  一新浪漫主义音乐传播模式的创新

  二新浪漫主义音乐的传播与接受特点

  三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传播的互动性与传播方式的自主性

  第二节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高校传播语境建构

  一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建设

  二高校中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传承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新浪漫主义音乐的生态建构及发展模式

  一学术研究模式

  二文化生态建构模式

  三多元模式发展本土艺术模式

  第四节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发展前瞻

  一世界范围的辐射半径

  二多种风格、形式的体现形态

  三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的古典伦理精神

  四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对当代艺术的贡献

  五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产业化可能性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罗奇伯格年表

  附录二罗奇伯格生平

  附录三罗奇伯格作品表

  附录四罗奇伯格的论文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罗奇伯格与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