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德中浪漫诗歌的美学探索

封面

作者:刘润芳.罗宜家著

页数:45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04776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p>刘润芳,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
大学中文系,1990-1999年在德国特里
尔大学学习汉学和日耳曼学,获哲学博
士学位。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
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文学与中
国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曾在德国、中
国发表专著、论文若干。
    罗宜家,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

相关资料

四 “惊采绝艳”:极致之美屈骚不论词采、意象、诗境乃至精神,都体现出一种对极致美的追求。刘勰极力称道屈骚的“自铸伟辞”,并分别说明:“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

本书特色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第一节 德国浪漫派简述一 早期浪漫派(1790—1801)二 中期浪漫派(1801—1815)三 晚期浪漫派(1820—1850)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18世纪思想运动的关系:吸纳与反拨一 与启蒙运动二 与虔敬主义和感伤主义三 与狂飙突进运动四 与古典主义第三节 浪漫派的哲学思想第四节 浪漫派的诗学一 本体的诗二 “文字的诗” 第二章 诺瓦利斯第一节 生平第二节 诗歌创作一 前期(1785—1797.3)二 后期(1797.3—1800)第三节 浪漫特质一 表现精神、思想二 呈示心灵世界第三章 布伦塔诺第一节 生平事业一 生平二 评价第二节 诗歌创作一 概况二 成就:民歌风的诗三 代表作第三节 浪漫特质一 传奇、神秘色彩二 主观的诗三 宗教情结第四章 艾辛多夫第一节 生平事业一 生平二 诗歌创作第二节 诗镜中的诗人一 世界观二 政治立场第三节 浪漫特质一 回归自然的主题二 民族性三 宗教情结第四节 创新与诗史地位一 系列意象二 意境三 与诺瓦利斯和布伦塔诺的比较四 德国浪漫派的诗第五章 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第一节 正统的确立一 《诗经》与中国原生现实主义二 儒家美学第二节 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准备一 道家思想和美学二 庄子的创作第六章 屈原第一节 时代和诗人第二节 屈骚的孕生及其特点第三节 浪漫特质一 “狷狭之志”与“露才扬己”:激情与自我二 “比兴之义”:象征三 “诡异之辞”、“谲怪之谈”:想象四 “惊采绝艳”:极致之美第七章 李白第一节 生平和诗学思想一 生平二 诗学思想第二节 浪漫特质一 主体的自我二 想象三 代表作第八章 李贺第一节 关于李贺一 生平及思想二 创作概况及美学诉求三 心理与心态第二节 浪漫特质一 表现内心二 想象创造诗境三 李贺的意义结语:与德国浪漫派的比较-l一 名与实二 “实”之异同主要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节选

内容上《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上半部论述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和文学。首先综述评介德国浪漫派的哲学、美学思想,介绍了德国早、中、晚期浪漫派各自的特点及其美学与思想上的共性,并指出其理论基础建构在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思想上。接着探讨浪漫主义与德国18世纪各种思想运动的关系,指出德国浪漫主义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作者又详细介绍浪漫派的哲学思想和诗学:本体的诗和文字的诗等等。同时作者也指出,浪漫派作家的文学创作并不一定符合其诗学追求。对于浪漫派的代表性作家诺瓦利斯、布伦塔诺、艾辛多夫《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作者予以了详尽介绍,对他们的作品予以深入分析,指出各自的特性成就,界定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深入探讨德国浪漫派诗人和诗歌后,《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进入对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探讨,认为中国词汇中虽有“浪漫”一词,但传统文论中没有与“浪漫主义”内涵相对应的概念与范畴。通过分析公认的浪漫大家庄子、屈原、李白、李贺的作品,归纳其浪漫特质,勾勒出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面目。在深入分析上述几家作品之前,作者先从浪漫主义的对极《诗经》谈起,认为《诗经》的形式、风格与内容,确立了中国诗学的正统;比兴手法与关注现实的风雅传统,是中国原生现实主义的源头。这些加上孔子及其后学的阐释,形成了儒家的诗学体系。它在内容上要求反映现实,艺术上追求中和之美,同时将文学功能化,成为载道教化的工具,正是这些规范着后世的诗歌创作。作者认为,道家的美学思想,否弃功利,以自然为美,奠定了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美学基础,而庄子的创作为此做了实践性的准备。作者接着深入探讨了屈原、李白和李贺三位中国代表性的浪漫诗人的美学思想、诗歌创作、艺术手法及浪漫特质,进而总结出中国浪漫诗歌的总体性美学趣尚。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德中浪漫诗歌的美学探索》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