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封面

作者:王晓戎主编

页数:216页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13995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 其主要内容包括: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与活动设计等。

目录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学科性质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作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原则
第二节 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 渗透性的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

第六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与活动设计
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活动设计

第七章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和亲社会行为教育与活动设计
第一节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和亲社会行为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和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设计

第八章 学前儿童社会环境与规范认知教育与活动设计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环境和规范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环境与规范认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案例评析

第九章 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与活动设计
第一节 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活动设计与案例评析

第十章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教育与活动设计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教育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教育活动设计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指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的特征与成因
第三节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节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十三五”规划创新教材》: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表述  所谓定义即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简要说明。与此相应,教育概念的定义就是要说明教育概念的对象范围与内容要求。由于人们对一个教育概念的对象范围与内容要求可能有着不尽一致的看法,同一教育概念的定义表述可能存在差异。如,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有的学者将之表述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说来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也有学者将其表述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幼儿施加多方面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第一种表述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要求做了较具体的规定,第二种表述则只对教育的实施方式与途径做了较概括的描述。这两种表述对于我们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都有一定启发,但它们的实践指导价值还不够大。从实践的角度看,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应当说清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应当由谁、以什么为根据、用什么方式与内容来进行教育等基本问题。  为了方便理解和运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12年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有关文件,充分体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有关要求,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还是课程领域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儿童的完整发展。从课程实践角度出发,我们尝试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最终实现培育具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儿童之目的的教育过程。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上述定义中,教育者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师及工作者,他们是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导力量。虽然家长也十分重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家长是教育的合作对象,而不是主要行动者。教育的依据是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前者是外在根据,后者是内在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是从文化与社会发展这一角度来理解教育的作用的,即教育应当是引导社会发展的活动,应当倡导积极的文化价值,自觉引导儿童批判与反思消极的社会文化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从促进社会积极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选择。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也是社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因此,仔细研究与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也是有效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前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儿童的社会生活事物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它既包括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广泛生活事件,也包括粗浅的与生活事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如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地理学知识,与生活时间有关的历史学知识,与生活消费有关的经济学知识等。当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并不以掌握系统的人文社会生活知识为目的,而以丰富儿童心灵、发展儿童社会性、培育儿童良好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为目的,其中心灵的丰富是在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中获得的,良好的社会理解力、品德与行动能力是在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基于儿童生活事物的人文社会知识,具有启蒙性、基础性与具体性等特点。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上,强调陶冶儿童性灵,培育具有良好社会智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完整、健康的儿童。所谓性灵指儿童的性情与心灵,它是人生而拥有的丰富、微妙、敏感的精神潜能,是儿童生命发展的始基。社会理解力指在人际交往中理解他人并采取明智行为的能力,包括洞察他人心思、理解他人需要的能力,与人相处、建立友善关系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认识及自我反省的能力。社会情感主要指同情与理解他人的情感。品德是内化于个体的社会道德,良好的品德主要包括爱、尊敬、同情、责任、自制、勇敢等。社会行动能力是一种将社会认知与理解化为具体行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调查、了解与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等。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