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桑国元
页数:19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3032276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结合21世纪的时代背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概括了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并将此凝练为3大类型、8大素养,分别是:师德与理念素养,包括师德素养、教育理念素养;知识与能力素养,包括知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综合素养,包括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研究素养、自主发展素养。
作者简介
桑国元,教育学博士,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专著《文化人类学与课程研究:方法论的启示》,参编专著十余部;在Computers and Education 等国际刊物发表英文论文17篇;在《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中文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的教师研修项目有: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教师研究能力提升等。 郑立平,全国特级教师。曾获齐鲁名师、全国十佳班主任、山东省首届十佳班主任、山东省十大教育科研名师、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等众多荣誉称号,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培训项目专家等。已出版《把班级还给学生》《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等专著18部。 李进成,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负责人。《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专家。出版《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等专著4部,在《现代教育报》《中小学德育》《班主任之友》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
本书特色
师德素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基本准则。但是,面对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师应以什么样的视角客观地审视、解读或提升师德的内涵和价值?师德是否应该被赋予一些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怎样才能抓住师德的核心,既能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又能规范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与时俱进中,怎样才能进一步凸显师德的自觉性、示范性、深远性…… 《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将主要从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三个方面阐述教育理念素养,以历史视角、国际视角、当下视角加之以教育关键词来揭示教育的内涵,从不同的层面反映教育者的理念素养。
目录
第一章 师德素养
第一节 家国情怀
第二节 职业认同
第三节 关爱学生
第二章 教育理念素养
第一节 教育观
第二节 教学观
第三节 学生观
第二编 知识与能力素养
第三章 知识素养
第一节 学科专业知识
第二节 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节 教育教学知识
第四节 学生发展知识
第四章 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第一节 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 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节 课堂管理能力
第三编 综合素养
第五章 人文素养
第一节 人文素养的内涵
第二节 人文素养的基本指标
第三节 礼仪修养
第六章 信息素养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
第三节 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第七章 研究素养
第一节 研究素养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研究素养的本质与内涵
第三节 研究素养的提升策略
第八章 自主发展素养
第一节 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节 合作与交往能力
第三节 批判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节选
《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 良好的语言表达不仅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还能够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表达效果。具体而言,好的语言表达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简洁凝练,叙述流畅,条理清晰。这是由教师讲课的特点决定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和准确性,叙述时要从这些特性出发,进行有效的表达。如果教师的表达哕唆不清,缺乏条理,甚至前后矛盾,那么,这对于学生系统地获得学科知识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表达中,要力求准确精练,前后连贯,条理清晰。 其次,知识传授的语言应深入浅出,明白易懂。语言是一种表意文字,如果在表达中多运用故事叙述、举例、比喻等能够将深奥道理生动形象化的方式,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吸收知识。教师通过语言表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只有把话说得明白,易于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师不能够依仗自己学科知识的渊博而故作高深,这会使得学生如听天书。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与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同,同时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也与教师不同,教师要真正切合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最后,教师的语言应讲究表达艺术,富有情感。教师的教学主要以语言设置教学情境。好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能够在课堂开始的那一刻迅速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犹如磁石一样被教师与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住。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专心向学,朝着教师引领的方向主动地进行智慧与技能的探索,学习也自然就成为一件令人心生向往的快乐的事。难怪有人会将语言比喻成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强大武器,能够使强大力量崩塌于瞬间。掌握好语言表达的艺术,可以令课堂锦上添花,精彩迭出。 修炼好课堂教学语言需要平衡好以下几组关系。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的量与质的关系。现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教师课堂语言的数量到底该如何把握,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课堂语言的多与少呢?这要以课堂教学组织的需求,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作为标准。首先,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充足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加入和课堂中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就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施良方和崔允漷的观点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中心,而并非一切以学生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足够的,是能够保障教学有序进行的。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组织课堂有序教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其次,课堂教学语言要重“质”。不少教育专著都不同程度地指出教学语言的简明性。简洁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听得清晰明白,但课堂知识的学习形式决定了课堂语言需要适当的重复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重点突出,适当重复强化,教师才能把握住课堂上语言运用的相对数量,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 第二,课堂教学语言的权威与民主。一言堂式的教学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灌输,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摒弃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这在课堂教学语言上的表现,就是由灌输型转向民主型。以往的教学,课堂内容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课堂流程、具体使用的材料都尽在教师掌握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而老师评判学生对错的标准则是依据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目前,新课改形式下的课堂,教师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与独创性,不做简单的对错判断,鼓励学生主动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思考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可见,多用商讨性的语言是课堂语言的必然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