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柏霖
页数:240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43811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身体与心灵的延伸: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以关系为切入点对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的总体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在人际传播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情境和传播形态;在人际交往方面,从交际整饰、印象管理、自我揭露三个方面对个体在社交媒体中的交往行为特点做出了分析和概括。其次,从关系入手,对中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和研究做了详细阐述和分析。 最后,《身体与心灵的延伸: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在对不同人际关系的交往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探析基础上,总结出对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和营销的启示和思考。
本书特色
在Web2.0时代下,社交媒体应运而生,成为把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新一代网络环境下塑造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如今,社交媒体已经全面渗透至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重要的交 往工具和信息传播平台。而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和“人情大国”,社交媒体的诞生迎合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维护和获取情感支持、工具支持的需要,并且与中国人的文化习性不谋而合,表现出中国特有的人际交往现象。本研究以关系为切入点对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的总体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在人际传播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情境和传播形态;在人际交往方面,从交际整饰、印象管理、自我揭露三个方面对个体在社交媒体中的交往行为特点做出分析和概括。
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三、文本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相关研究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二、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人际关系维护
三、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社交媒体相关研究
一、社交媒体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人际交往和关系维护
三、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四、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
第三节 相关理论综述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际关系
二、人际传播
三、人际交往
第三章 社交媒体人际传播与人际交往特征总述
第一节 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特征概述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情境
三、传播形态
第二节 社交媒体人际交往特征概述
一、交际整饰
二、印象管理
三、自我揭露
第四章 对社交媒体时代下的人际关系再认识
第一节 强弱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关系划分
一、强弱关系概念的提出和测量
二、强弱关系的功能
三、在解释中国人际关系中的局限性
第二节 中国社会文化脉络下的关系划分
一、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划分
三、“选择可能性”维度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适用性
第三节 社交媒体人际关系再认识
一、社交媒体研究中的关系划分
二、一种新的关系划分视角
三、不同社交媒体的关系构成特点
第五章 低选择性关系:关系指向与规格化维护
第一节 低选择性强关系:虚实交错的“关系场”
一、低选择性强关系与公共平台中的自我揭露
二、业缘关系互动中的多种使用模式
三、血缘关系中的多种使用模式
第二节 低选择性弱关系:黏合关系链的纽带
一、关系资源的储备
二、线上关系网络的活化
三、对印象形成和线下交往的辅助使用
四、基于“社会身份”相关的信息获取
第六章 高选择性关系:个体指向与自由化连结
第一节 高选择性强关系:虚实共在一处的“心灵栖息地”
一、互补性使用:现实关系的粘合剂
二、填补性使用:线上避风港
三、维持性使用:远方的嘹望台
第二节 高选择性弱关系:无限连结的“缘分空间”
一、线下缘分的线上“相续
二、单一式线上交往
三、线上缘分的持续性发展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果总结
二、对规格化交往的反思
三、线下的部落化回归
四、对信息传播和营销的启示
五、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社交媒体使用概况
附录3 低选择性关系的交往个案呈现
附录4 高选择性关系的交往个案呈现
节选
《身体与心灵的延伸: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 (二)对话圈群的外层化扩张 与面对面和其他媒介传播不同,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是一对多的传播。以微信为例,微信开始是被定义为以强关系为主的私密社交空间,随着平台社交、娱乐和商业功能的不断开放,在强关系趋于饱和后弱关系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现实生活中,加微信已经成为社交聚会的“常规动作”,增加“朋友”数量,对用户有着极大的存在感和满足感。在这种传播模式之下,差序化格局被打破,强弱关系被拉到同等的信息接受距离上来。原本只与周围朋友交谈的琐碎的个人日常生活也映人到其他不熟悉的人的眼帘。 社会学家黄光国(2010)将中国人际关系类型分为情感型、工具型和混合型关系,其中混合型关系是指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彼此认识且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又具有工具性的维系目的,这类关系包含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这类关系的延续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加以维系。对于一般用户而言,这类关系通常在社交媒体中占有重要比重,是用户进行关系维护的重要对象,而交际整饰是维系这类关系的重要策略。与这种关系的连结,面对面交往的机会有限,通过电话或信息仅仅是打个招呼又太显刻意,没有必要。而社交媒体这种公共交往平台恰好满足了用户发起对话的需求,用户可以在不打扰对方的情况下发起一条状态,获取对方的关注。而即便对方没有采取任何互动行为,只要是对方看到了这一状态便完成了一次关系连结,进而形成对信息发送者的印象,而这就达到了交际整饰的目的。而对于一些旧关系和远距离关系更是这样,平时几乎不联系,社交媒体甚至成了维系这些关系的唯一渠道。 (三)互惠内容的信息化呈现 关系间的互惠行为是人际关系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方式。Gouldner(1960)认为“报”的规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规范,而在中国社会更加讲究“礼尚往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维系彼此间的情感关系。在计算机网络化时代,信息的生产、传播与交流已实现空前的便捷,信息成为个体自然性生存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个体对信息的需求也被空前放大。 社交媒体激活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传播构造,个体操控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得到无限延伸。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其他网站,新闻、娱乐、营销等不同样态的信息皆存在一键式分享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分享至社交媒体或指定发给个别好友。而在社交媒体人际交往中,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是关系互惠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了“礼物”的含义。用户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信息,同时作为圈子的成员也有“添砖加瓦”的义务,相比还要花钱去买的真实礼物,信息无论从时间还是经济上都降低了关系互惠的成本。无论分享目的是出于身份认同,加强关系还是自我炫耀,信息已经成为用户维系关系的一种策略,担当起粘合关系的“润滑剂”的作用。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养生保健、心灵鸡汤、周边新闻或是关于某家餐厅或旅游地的推荐等,除了表达信息本身既有的价值还在于“我在想着你”的人情意图。而在微博中@某人,或在微信中对指定关系的分享,则是一种对资源的独享式赠与,更体现了关系对个体的独特意义和对关系维系保持的意愿,具有更强的整饰色彩。另外,随着商家社交媒体营销的流行,打折券、优惠券和红包等都为社交整饰增加了新便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