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哲学 科学 信仰——探索的轨迹

封面

作者:杜镇远

页数:294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0304485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面对现代科学革命对哲学提出的挑战,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信仰失落问题,《哲学 科学 信仰:探索的轨迹》试图从现代科学理性和民族文化心理转型的视角,作出某种选择和回应。为科学辩护,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大声呐喊,是哲学的天职。哲学只有从现代科学家的生动哲学探索中吸取无限丰富的营养,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老的传统伦理文化,只有插上现代科学的翅膀,才能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崇尚科学,学会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全民族的科学人文素质,是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

作者简介

  杜镇远,1936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长岭岗乡。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山西大学政治系、哲学系。1992年被聘为教授。2002年退休。青年时代曾热衷于老子和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研究。而立之年最倾心于休谟。步人不惑之年,极力提倡青年学子认真读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原最和现代科学家的哲学最作。年近耄耋仍特别关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寄希望于科学文化的强大发展。

目录

自序
导论:从独断论到现代科学理性

第一篇 面对现代科学的挑战
面对现代科学挑战,哲学出路何在?
重视现代科学家哲学思想的研究
科学的前沿就是哲学的前沿
重视现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研究
现代科学的批判理性

第二篇 重读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的革命作用
重新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
要重视研究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手稿的四束分类
肖莱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历史贡献

第三篇 为现代科学家的哲学思想辩护
现代西方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主流
爱因斯坦和斯宾诺莎
薛定谔和他的《生命是什么?》
维纳问题的哲学辨析
右脑和实在

第四篇 哲学的历史与未来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进步作用
黑格尔《自然哲学》的理论遗产
西方自然哲学的传统优势
在语言之外
“世界3”的理论提出了什么问题?
“世界3”的本体论含义侣
非理性主义和现代科学革命
科学、潜意识与文化多样性

第五篇 科学与信仰转型
康德对传统神学理念的批判
康德对广义无神论思潮发展的贡献
文化的内在冲突
理性主义和信仰主义
科学与文化心理转型

附录
附录A 斯宾诺莎的理论遗产——纪念斯宾诺逝世300周年
附录B 论爱因斯坦与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
附录C 论列宁分析自然科学家唯物主义的某些迫切问题——纪念列宁诞辰115周年
后记

节选

  《哲学 科学 信仰:探索的轨迹》:  哲学面临着现代科学的挑战。出路在哪里?这里,只谈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在哲学和现代理论自然科学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例如,现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科学成果同其哲学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关系是怎样的?理论自然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既同哲学有关,也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哲学家、科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学者、未来学者,谁都可能要涉足这些问题,但通常谁都不把这一类问题当作一个有联系的整体,综合起来加以思考。从哲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说,不少的人,多半关心的是,从现代科学中,寻找一些实例,来说明现有的结论。可能很多人没有仔细想过,不真正消化现代科学的伟大成果,不具体分析影响科学发展的种种哲学思潮,就不可能使哲学与科学同步发展,更不要说走在科学的前面,充当科学的向导了。  现代科学,像近代科学兴起时那样,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信念,一直是支持、鼓舞和推动科学家们不断前进的主要精神力量。17世纪有伽利略和霍布斯,18世纪有牛顿和狄德罗(或许还有康德),19世纪有达尔文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和哲学唯物主义者,总是像“伴星”那样,成双成对地出现。和以往不同的是,20世纪有了爱因斯坦,而在他去世整整半个多世纪之后,却没有一个同他的名字相配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正经历着深刻的改变。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层次论的宇宙图景,已经取代某种周而复始的自然史观点;主体网络状的辩证理性思维,渗透于现代科学思想之中;等等。不能不看到,站在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变革最前沿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是大批自然科学家——唯物主义者。哲学唯物主义被现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从科学思想发展的前台,挤到了默默无闻,但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后台。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  哲学落后于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现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无知和偏见。长期以来,一些人把现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看作“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种看法,硬把科学成果和它的哲学背景截然分开,从而,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轻视自己的哲学盟友,结果是,自己被朋友远远地甩到一边。  此外,注重内心修养,不尚向外物探求;重技艺,轻视理论思维的作用,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有很深的影响。这种实用理性的传统,也妨碍我们对西方科学思想的研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情况下,一种抱残守缺的旧心理仍然幻想,只要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把哺育它成长的哲学精神,拒之于门外。在一些人看来,电子计算机是有用的,高能加速器是需要的,遗传工程技术是可取的……只是,在它背后,面向自然、崇尚理性、坚持自由思想、反对任何迷信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精神,要加以提防,不值得学习。  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依靠先进的仪器装备、实验手段等物质条件外,还需要,甚至更加需要一定的精神条件。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没有适宜的精神环境和强固的精神支柱,没有科学家完全出于自愿的劳动热情去进行科学研究,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不能设想的。果树的生长,固然离不开适宜的土壤和肥料。如果没有阳光,也不会开花结果。没有光照,就没有能源。同样的道理,人类智慧的大树,要结出科学的硕果,没有哲学的精神光照,更无从谈起。忽视对现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研究,也就是忽视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哲学 科学 信仰——探索的轨迹》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