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薛熙明
页数:382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51432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基督教文化在广东的扩散与整合也是极具代表性的。 近年来,西方宗教文化地理研究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西方宗教来华主要口岸的广东也不例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基督教在广东发展历史、教案、教堂建筑、慈善事业、教育、教友群体和地区分布等的研究得到加强,从中总结了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某些历史规律、教训和启示,都是可喜的。但如何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在当前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特别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薛熙明博士的《十九世纪以来广东基督教的文化扩散与整合》一书付梓,提供了这方面的范例,非常值得重视。 首先,选题得当,深得要领。基于广东特殊区位和历史特点,梁启超曾言:“广东言西学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西方宗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人广东历史悠久,期间虽也有过对立和斗争,但岭南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或使这些文化本土化,或相互融合、共存共生、和而不同、平行不悖地发展起来,形成多元一体、多源同归的文化格局。基督教是一个典型,它传人广东历史很早,信众很多,至今仍呈上升之势,且广泛分布在广东各个族群、各个地区,已成为岭南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等闲视之。故研究基督教在广东形成发展历史、时空扩散、与当地文化冲融、文化空间和群体分布、区域分异等特点和规律,不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作者简介
薛熙明,男,1972年11月生,湖北十堰人。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与旅游社会学。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民族文化地理、宗教文化地理、灾害社会地理、旅游社会学等方面。已出版论著2部,在国内外期刊及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目录
第一章 宗教地理研究回顾与进展
第一节 以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宗教地理研究
第二节 中国基督教文化地理研究
第二章 基督教在广东扩散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节 社会人文条件
小结
第三章 基督教在广东的时空扩散
第一节 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基督教在广东的历史演变和空间扩散
第三节 基督教在广东的空间扩散模式
第四节 基督教在广东扩散的影响因子
小结
第四章 基督教与广东本土文化的整合
第一节 基督教与广东本土文化之冲突
第二节 基督教与广东本土文化之融合
第三节 广东基督教文化的时空运动
小结
第五章 广东基督教神圣空间的构建与变迁
第一节 广东基督教教堂神圣空间的构建与变迁
第二节 广东基督教神学景观的分布及演变
小结
第六章 广东基督教群体的特质与分布
第一节 广东基督教信徒的地域分异
第二节 广东基督教人才的特质及分布
小结
第七章 广东基督教文化区的演化
第一节 广东基督教文化核心区与外缘区
第二节 广东基督教文化区的演化
小结
结语:全球化视阈下的广东基督教文化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十九世纪以来广东基督教的文化扩散与整合》: 经济繁荣的广东也为国外殖民势力垂涎已久。通过鸦片战争以后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包括关税、航运、经商、传教在内的诸多特权。不平等条约的签立使广东民众陷身苦海:广州、汕头、北海、江门、三水、海口等多个口岸相继开放,大量关税被英美等国获取;外国商船被允许进入内河,中国内河的木轮航运业极度萎缩;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市场,本土商品滞销,进而造成手工业工人大批失业;经常性的战争赔款使本就生活艰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无力负担,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盗匪横行、社会混乱。 殖民者的入侵,对于广东民众来讲是愁苦,对于传教士而言却是幸事。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传教士先后获得了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和内地传教的特权。晚清来华传教士,但凡与民众或官府发生争端,都会诉诸本国领事,通过外交渠道与清廷交涉,甚至动用殖民武装,以武力相威胁。正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极力庇护下,基督教各差会才能不断扩大在广东的传教范围。 而另一方面,一些不法传教士本身就是殖民者。有的作为间谍潜入我国广东各地搜集战略情报,如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F.A.Gutzlaff)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831年至1838年间,多次到中国东部沿海侦查商情和军情;①不少传教士还同时兼任本国殖民政府的高级雇员,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如美国传教士伯驾和裨治文(E.C.Bridgman)都参与了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尽管并非所有传教士都是殖民势力的跟从者,但是在华殖民者的统治毕竟为传教士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八、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 澳门与香港位于珠江口外侧,历史上都属于广东,近代以来则成为西方文化圈的外缘地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央政府将市舶司移至澳门,使得这里成为明朝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了在澳门的赁居权。自此以后,葡萄牙人和珠三角的许多居民陆续进入澳门定居。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澳门人口已达10万之众。①澳门不但是广东商品运销出境的重要口岸,还成为外来宗教向广东传播的坚实基地。鸦片战争之前的教禁时期,清朝廷仅允许在澳门的外国人可以信仰天主教,从而使这里成为香山、顺德、番禺等毗邻澳门地区天主教徒的乐土。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基本也都是先以澳门为跳板,再至广州传教;在非常时期,澳门更是新教传教士和信徒们的避难地。尽管澳门以天主教占优,罗马教廷对澳门新教的发展也颇有限制,但是在基督教人粤的早期阶段,澳门仍然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