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学创新教学原理与实践:后现代大学来临及其回应

封面

作者:王洪才等著

页数:27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305762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目前在少部分大学已然开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但推进状况很不乐观,究其原因在于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认识不清,没有找到传统教学的弊端根源,从而无法构建有效的实践机制,无疑这就是大学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机制探索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本书首先阐明大学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多元知识观的方法论意义,其次阐明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理,从而找到创新教学的科学实践机制,再次从严格学术标准出发阐明了大学创新教学实践的现实基础,很后从良性教学文化建设出发提出了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此作为指导实践部门开展创新教学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王洪才(1966-),河北永年人,汉族,教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被评为福建省第六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
曾主持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次参加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5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2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

本书特色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中,质量提升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提升质量必须从教学改革开始,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中寻求突破。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大学教学改革必须适应这一新的人才规格要求。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这一变化,为此必须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学的核心特征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进而成为自我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为此,创新教学呼唤广大高校教师积极去尝试,同时也呼唤广大高校管理者创新制度设计以保障和推动教学改革,也呼唤有关部门出台新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鼓励。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后现代大学呼唤创新教学
第一节 大学已进入后现代时空
第二节 大学向后现代的转化过程
第三节 大学向后现代转型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大学传统教学与大学创新教学
第五节 国内外大学创新教学经验与启示
第二章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大学的基本使命
第一节 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办学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当代大学需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
第三节 我国确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大学教学改革目标
第四节 创新创业教育将带动大学教学模式变革
第五节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第六节 创新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特征
第三章 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形成与挑战
第一节 古典大学培养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生长基因
第二节 近代大学使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成形
第三节 现代大学加固了大学传统模式的合法性基础
第四节 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演进路线与显著特征
第五节 后现代思潮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基础
第四章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提出及界定
第一节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发端于对传统教学理论的质疑
第二节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是对当前诸多实践误区的反思
第三节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因信息化时代到来而得以深化
第四节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内涵解析
第五节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实践特征
第五章 大学创新教学原理与基本预设
第一节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逻辑基点是心灵成长
第二节 大学创新教学的四原理
第三节 创新教学理论的三大预设
第四节 创新教学的实践模型是研究型教学
第六章 大学创新教学实践阻力与突破思路
第一节 创新教学具有生成性特点
第二节 创新教学对教学学术水平提出挑战
第三节 创新教学要求学生高度投身学习
第四节 创新教学对教学环境提出了高要求
第五节 创新教学呼唤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融合
第七章 大学创新教学实践机制建设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 创新教学理论实践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构建学习成效导向的学业评价机制
第三节 构建服务为本的大学行政评价机制
第四节 培育创新教学取向的良师文化
第五节 案例1: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分析
第六节 案例2: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
展望与建议
附录:课题中期成果一览表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学创新教学原理与实践:后现代大学来临及其回应》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1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