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俄文化交流史 清代民国卷

封面

作者:肖玉秋主编;肖玉秋,阎国栋,陈金鹏著

页数:566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11121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俄两国人民分别创造了璀璨的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双边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类型独特,影响深远。《中俄文化交流史·清代民国卷》运用中俄文献,首次对两国近四百年来在各文化领域交流的过程和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双向梳理,揭示各个历史时期中俄文化交流的动因和特点。

本书特色

肖玉秋主编的《中俄文化交流史(清代民国卷)(精)》为2015年第一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首部系统总结中俄文化关系史的专著。全书重点考察中俄文化交流的背景和动因,系统梳理中俄文化交流的内容及途径,对近代以来中俄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主要交流内容进行双向式的整理;从第一战略出发,努力对中俄文化交流史实进行思考并做出客观评价;发挥作者通晓俄文以及与俄罗斯学术界联系密切的优势,将中俄两国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全面引入研究。

目录

清代篇
第一章 中俄文化交流的起源
第一节 中俄之间的最初接触
第二节 蒙古民族的中介作用
第二章 早期俄使来华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早期俄国来华使节
第二节 俄国使节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第三节 中俄外交礼仪之争
第三章 18世纪俄国的“中国风
第一节 欧洲中国题材著作在俄国
第二节 俄国皇家宫殿园林的中国风格
第三节 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与北京耶稣会士的学术联系
第四节 俄国文化精英的中国文化观
第四章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
第一节 俄国东正教传人北京
第二节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的文化功能
第五章 中俄宗教交流
第一节 俄国东正教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宗教在俄国
第六章 中俄语言交流
第一节 中国的俄语教育
第二节 俄国的汉语教育
第七章 中俄教育交流
第一节 俄国来华留学生
第二节 中国人留学俄国
第三节 俄罗斯文馆的俄人教习
第四节 圣彼得堡大学的中国教习
第八章 中俄图书交流
第一节 康雍乾时期的图书交流
第二节 道光年间的中俄图书互赠
第三节 俄国的汉籍收藏机构
第九章 中俄美术交流
第一节 俄国美术在中国
第二节 俄国对中国美术的认识
第三节 中国木版年画在俄国
第十章 中俄医学交流
第一节 俄国医生来华
第二节 中国医学在俄国
第十一章 俄国汉学
第一节 俄国汉学的发端
第二节 俄国汉学的崛起
第三节 俄国汉学的发展
第十二章 中国人旅俄行纪中的俄国文化
第一节 图理琛及其《异域录》
第二节 张德彝及其《航海述奇》和《四述奇》
第三节 缪祐孙及其《俄游汇编》
第四节 王之春及其《使俄草》
第五节 戴鸿慈及其《出使九国日记》
第六节 张庆桐及其《俄游述感》
……
民国篇

节选

  《中俄文化交流史·清代民国卷》:  翁费尔察格特留下的关于中国戏剧的记述可以使我们确信他也没有完全理解中国戏曲,但其文字非常生动:“他们的剧院是这样的,观众每两人一桌,桌上摆着他们喜欢的吃食,平静地观看演出。剧院一般能容纳二三千人,每个人都能点他爱吃的东西,以免在演出期间感到无聊。他们一般在上午十点就开始上演一些滑稽剧,晚上十点左右收场。演员都是男人,有年轻的,也有岁数大的。青年演员经常穿上女式服装,唱得像最迷人的女子那样温柔婉转,扭捏作态,以至于观众坚信男人不可能演得如此惟妙惟肖。他们的戏服保持着鞑靼人征服这个国家时的老样式。他们的音乐乏善可陈,毫无和谐可言,唢呐、定音鼓(他们总是连敲三次)和钟声齐鸣,然后四五十人和乐唱起来,叫喊起来,让人身上直起鸡皮疙瘩。一会儿有人涂着大红脸从门口出来,大发雷霆,就像活见了鬼。一会儿有人犯罪受审,左右站立着凶神恶煞的兵丁。总之,他们演出各种剧目,但我无法都记住,而且只看懂一点点。剧院出口处坐着一个人收茶点钱,观众不用为看戏付费,一天可以吃掉十到十二文钱……”①  自元代开始,大象就是宫廷仪仗的组成部分,清代沿袭了这个传统,有专门饲养大象的象房,同时还设立了演象所,对大象进行驯养。每逢大昀朝会,则将大象列于午门左右。大多数欧洲人只是从书本上知道这种巨型热带动物的存在,却从未见过,因而兴趣也极大。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在北京看见了大象。义杰斯和勃兰德两位使臣在紫禁城觐见康熙皇帝时,生平第一次看见大象。这些大象鞍具精美,背上设御座,由数人驾驭。在清政府官员陪同下,他们还参观了象房和演象所。大象表演是最让他们称奇的马戏节目。他们看见“主要驯象人一声令下,大象便都吼叫起来,有的如虎啸,吼声极为可怕,震撼墙壁。其他的象或如牛鸣,或如马嘶,或如金丝雀歌唱;它们还能发出像基督教神话中最后审判日的号声.令人惊异不止。接着它们跪下来……然后躺下,一会儿向左侧躺着,一会儿向右侧躺着,然后站起来”②。伊兹玛伊洛夫使团也参观了清廷象房,贝尔在日记中写道:“过了一会儿,他们把大象牵到院子里。每头象上坐着一个驯象人,手里拿着一柄长锤,其中一头磨得很尖,用以迫使大象就范。我们在这里看了大约一个小时,为这些野兽的聪明感到惊讶。有些大象身躯异常巨大。他们牵着这些庞然大物从我们面前经过,前后间隔距离一样大,从围栏中走进走出,如此往返不绝。我们终于看完了这个节目。象房主管说,大象的数量不会超过六十头。”①  杂技在汉代被称为“百戏”,隋唐时被称为“散乐”,唐宋以后开始使用“杂技”一词。在中国民间,杂技一直是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和表演项目。勃兰德生平第一次看见中国的杂技绝活顶碗:“开宴前有一个约十岁的男童出来表演。他先在地毯上做了一些灵巧的动作,然后爬到临时搭的戏台上,在他背后放上七只瓷碗,男孩子不转身向后弯腰把碗一只一只用嘴叼起来,放到桌子的另一边。后来,他一只手支撑倒立在桌上,用嘴唇叼起三只碗。接着,他把双手放在背后又举起来,拿起两只碗,又拿起两只碗,最后把七个碗都摆到了他的背后。他像青蛙那样俯下身去,又把那些碗一个接一个地叼起来。当他叼起最后一个碗的时候,人们就让他保持这个姿势把他抬走了。”②在勃兰德之后来华的俄国使节也都对中国杂技和魔术进行了生动描述。  贝尔还未到北京城,就见识了中国民间历史悠久的娱乐方式——斗鹌鹑。他写道:“这些小家伙,一旦把它们放到桌子上,就开始愤怒地攻击对方,让人看了非常吃惊。它们像公鸡那样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国人很喜欢这种娱乐,肯为自己的鹌鹑下大赌注,就像英国人为自己的公鸡下赌注一样。中国人也斗鸡,但多为贫民。在一只鹌鹑快要伤着另一只鹌鹑之前,人们会将它们分开,关进笼子里,直到下次决斗再放出来。”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俄文化交流史 清代民国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1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