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肖玉秋主编;岳巍著
页数:452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11121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俄两国人民分别创造了璀璨的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双边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类型独特,影响深远。《中俄文化交流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运用中俄文献,首次对两国近四百年来在各文化领域交流的过程和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双向梳理,揭示各个历史时期中俄文化交流的动因和特点。
本书特色
岳巍著的《中俄文化交流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精)》为2015年第一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首部系统总结中俄文化关系史的专著。全书重点考察中俄文化交流的背景和动因,系统梳理中俄文化交流的内容及途径,对近代以来中俄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主要交流内容进行双向式的整理;从第一战略出发,努力对中俄文化交流史实进行思考并做出客观评价;发挥作者通晓俄文以及与俄罗斯学术界联系密切的优势,将中俄两国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全面引入研究。
目录
第一节 两国关系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作用
第三节 中苏(俄)文化交流的机构和团体
第二章 中苏(俄)思想交流
第一节 苏(俄)领导人著作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领导人著作在苏(俄)
第三章 中苏(俄)教育交流
第一节 中国与苏联的教育交流
第二节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的教育交流
第三节 中国的俄语教学和苏(俄)的汉语教学
第四章 中苏(俄)文学交流
第一节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文学在苏(俄)
第五章 中苏(俄)电影交流
第一节 苏(俄)电影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向苏联学习电影艺术
第三节 中国电影在苏(俄)
第六章 中苏(俄)音乐交流
第一节 俄罗斯音乐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音乐在苏(俄)
第七章 中苏(俄)美术交流
第一节 苏(俄)美术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美术在苏(俄)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的中国题材美术作品
第八章 中苏(俄)舞蹈交流
第一节 苏(俄)舞蹈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舞蹈在苏(俄)
第九章 中苏(俄)戏剧交流
第一节 苏(俄)戏剧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戏剧在苏(俄)
第十章 中苏(俄)医学交流
第一节 苏(俄)医学在中国
第二节 中医在苏(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节选
《中俄文化交流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一、中苏、中俄友好协会 1949年10月5日成立的中苏友好协会是中苏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根据《中苏友好协会章程》,该协会是以增进和巩固中苏两国人民兄弟般的友谊和合作,促进两国间以一切智慧和经验的交流为目的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中苏友好协会的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因为人会条件宽松,要求简单,中苏友好协会在全国具有规模庞大的组织体系:全国设总会,包括几个省市的大地区(如东北)设总分会,省及直属市设分会;县、市及直属市所属的企业、工厂、机关和学校设支会,村庄及县市所属的企业、工厂、机关、学校设支分会。支分会受支会领导,支会受分会领导,分会受总会或总分会领导,总分会受总会领导。从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和理事人员组成可知其受重视的程度:刘少奇任会长,宋庆龄、吴玉章、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张澜、黄炎培任副会长,理事共197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或在苏联留过学,或曾到苏联访问过,或做过中苏友好交流工作,或是对苏联情况比较了解的著名人士。 东北地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成立了地方性的中苏友好协会。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后,大大促进了各地中苏友好协会组织的发展,下面拟以山东省、云南省和陕西省三个省份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山东省志·外事志》记载,中苏友好协会山东分会于1950年11月7日成立,至1951年11月,山东省已经建立有济南、青岛、烟台等11个地市和汶上、长清、莱阳、乳山等14个县的中苏友好协会组织,以及沂水、昌潍、泰安等6个专区的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委员会;建立了所属分会48个,支会1185个,支分会1104个,发展会员82.77万人。截至1952年12月,山东全省发展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达615万人。根据《云南省志·外事志》记载,云南省中苏友好协会于1950年4月30日成立,当时定名为中苏友好协会昆明分会,1951年1月更名为云南中苏友好协会。至1952年年底,云南中苏友好协会共建立分会及支分会300个,采取集体入会或个人申请人会的办法发展会员35万余名。根据《陕西省志·外事志》记载,陕西省成立的第一个中苏友好协会组织是1949年12月21日成立的中苏友好协会西安市分会,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组建支会86个,支分会320个,发展会员31970人。陕西省中苏友好协会于1950年12月成立,在它成立前后,陕南、陕北各专区、市、县的中苏友好协会组织也迅速发展起来。到1952年底,全国已解放的地区中除个别十分偏僻的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成立了深入厂矿、农村的县和乡中苏友好协会基层组织,会员人数达3800万以上。① 1949年至1952年是中苏友好协会的鼎盛时期,在这期间,中苏友好协会及全国各地分支机构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举行了大量中苏友好构建活动。1952年11月7日至12月6日举行的全国“中苏友好月”运动,把中苏友好构建活动推向了高潮。根据中苏友好协会《关于“中苏友好月”运动的总结》,全国各地的中苏友好协会通过组织讲演会、座谈会、联欢晚会、文艺演出、街头剧、文化站、屋顶广播,以及放映电影、幻灯片和举办图片展览会等形式向4.268亿人次进行了直接的中苏友好教育。仅华北地区就有大约26719个剧团、文艺队等文娱团体参加了中苏友好话语的构建活动。苏联文化工作者代表团、苏联艺术工作团、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和苏联电影工作者代表团在中国一些城市的访问活动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初步统计,仅河南、辽西就有四千多万人直接受到中苏友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占两省总人口的83%左右;东北地区和河北、江苏等省的城市居民有90%以上受到教育:上海、天津两市也有80%以上的居民受到比较深刻的教育;在宁夏,有600/0的人口在各种活动中知道了关于中苏友好的道理。②通过“中苏友好月”运动在全国开展,东北地区和河北、江苏等省在中苏友好话语构建工作中做得最好,城市居民受到教育的普及率达90%以上,一般地区达70%以上,运动开展较差的地区(如贵州省)达4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