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案列教程

封面

作者:刘志军

页数:299页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93043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国教育部在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已切实地感到,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已愈来愈突出,诸如人际关系纷乱、夫妻关系不和谐、亲子交流不顺畅、抑郁、恐慌、焦躁、嫉妒、自私、退缩、悲观等等。可以这么说,在今天的社会里,人们所经历的环境都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多元化的经济、多元化的文化以及多元化的道德,所有的这一切都必然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它要求人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而所有的社会成员中,只有青少年是敏感的”。正是由于这种敏感性,青少年在努力适应社会的同时常常会感到这样一些迷惑难解的问题的存在: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完成自身成长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部分青少年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认识、也不敢正视并妥善地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引发了轻度心理问题等。  《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案例教程:心理活动教学设计》正是基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立足中小学生中常见的五类心理问题,诸如学习问题、人际问题等,对每类问题的解析皆遵循理论、表现、原因、影响和辅导方法的思路来展开,以适应青少年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需求,促进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案例教程:心理活动教学设计》还涉及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和途径、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心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等方面。  《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案例教程:心理活动教学设计》共分为九部分,依次为:心理健康的概述、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学习问题、人际问题、情感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培养。  《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案例教程:心理活动教学设计》作为一本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其内容的宽泛性和结构的系统性实现了有效结合和安排,着力解决中小学心理辅导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等方面的问题,是通俗性与科学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兼顾的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健康的概述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四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预防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第三章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第一节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学习问题
第一节 学习压力
第二节 厌学问题
第三节 学习疲劳问题
第四节 考试焦虑问题

第五章 人际问题
第一节 人际关系发展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人际关系发展与健康
第四节 社交恐惧
第五节 孤独心理
第六节 嫉妒心理
第七节 逆反心理

第六章 情感问题
第一节 情绪情感发展
第二节 抑郁心理
第三节 易怒心理
第四节 自卑心理
第五节 早恋心理

第七章 个性问题
第一节 个性发展
第二节 自负心理
第三节 自私狭隘心理
第四节 猜疑强迫心理
第五节 逆反心理

第八章 行为问题
第一节 行为适应
第二节 不良行为习惯
第三节 网络成瘾
……

第九章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培养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案例教程:心理活动教学设计》:  (一)来自学校的压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还未真正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志,学生也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升学率,考试的压力让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的氛围中。教师是对中小学生充满良好期望的一个重要群体,升学压力与考评制度使得教师把自身的发展都寄望于学生,学生成绩的提高能带来自身的奖金增多、职称提升,因而教师会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严加管教学生。此外,高考指挥棒、考试排名、各种评优罚劣等都是以学生的试卷分数来说话的,老师们在这种体制下也不得不用陈腐的方法、无休止的题海战术和简单的分数排名来逼迫学生应付各级考试。沉重的课业负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  (二)来自家庭的压力  成年人走过的路总是让人难忘,自己的教训希望孩子能够吸取,不想让孩子经历自己经历过的一切,或是让孩子沿着自己给他设计的路去走,由于家长在社会中或多或少地有着心理压力,难免有着很多的感慨,如不加辨别地把这些所谓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忽视孩子的感受,反而在无形中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甚至比自己的成功还重要,于是父母把个人成就感与孩子的努力混为一体。家长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人生壮举,寻找已失落的人生价值。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使孩子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距离遥远。如果父母期望比较高,那么孩子的压力就非常大。在家庭环境方面,如果家庭环境是轻松和谐的,孩子的压力自然要比在家庭气氛严肃的情况下小很多。  (三)来自社会的压力  在学校里,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如影随形,而进入社会后也有各种资格考试。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高考作为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让学生天天背负学习的枷锁,害怕自己稍微放松就会被其他同学挤到桥下去。跨过了独木桥,进入大学也仍旧不能卸下压力的包袱,“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社会激烈竞争下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因此,当学生们还在学校时就已经被以后将面对的严峻的形势压得喘不过气来。对中小学生而言,社会压力没有与中小学生直接挂钩,而是通过父母、报纸、电视媒体等中介影响中小学生。此外,亲戚、邻居不时的议论和相互比较也构成了社会对学生的压力,使学生长期处于无形的监控下,害怕别人的比较和嘲笑。  (四)来自自身的压力  学生的自身期望值过高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比如在学业上设立的目标与自己的实力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产生了一种被压迫感。当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者达到了自己设立的目标时,他们会倍感欣慰和满足。而当他们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排名靠后时,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挫,自我优越感消失,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学习压力。由于考试成绩不好而导致缺乏自信、自卑堕落、对自我的否定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等。还有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经历过一次失败后就在学业上自暴自弃,说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学不学都无所谓,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事物上,如上网、谈恋爱等,甚至误入歧途对社会造成危害。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案列教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