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童琳玲
页数:197页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26587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互联网的大背景, 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研究了英语教学的演进与变革, 力图为新时代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童琳玲,女,1963年生,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与商务英语。《目的论视角下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研究》《陶瓷英语的语言特征探析》等发表文章数篇,曾主持省市级项目多项。 祁春燕,女,1981年生,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2005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研究生毕业于南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参与各级课题4项,主持1项,其中省级一项,市厅级1项。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第一节 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与本质
第二节 互联网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
第三节 互联网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第二章 英语教学概述
第一节 英语教学的内涵
第二节 英语教学的因素
第三节 英语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第一节 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大学英语的课程管理
第三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目标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的失衡与重构
第一节 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研究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的失衡现状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的改革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策略改革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策略改革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英语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移动学习与移动语言学习
第二节 英语移动学习中教学管理与技术接入水平
第三节 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听说教学模式中的形成性评价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英语微课的应用
第一节 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第二节 多模态话语分析下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第九章 网络环境下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一节 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
第二节 基于MAP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第三节 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在大学英语中的运用
第十章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解读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节选
《演进与变革: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以生态的视角为研究路向,以生态学研究方法为主要手段,以生态学理论为主要依据,以生态化为价值取向,观察、分析和解决课堂生态失衡问题。 就高校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而言,坚持生态性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以生态的视角来认识课堂及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察、发现和分析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从传统教育学的视角看,课堂就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问题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然而,从生态的视角看,课堂从本质上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就是生态系统通过各生态因子之间的交互而实现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课堂教学问题实质上是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问题,包括结构上的失衡和功能上的失调等。要重构信息化语境下的高校英语课堂生态,就必须从生态的视角认证课堂的身份,认识课堂的生态性,主动发现课堂生态系统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课堂生态系统之所以出现失调和失衡的原因,因病施治,对症下药。 坚持生态性原则,其次体现在以生态学研究方法为主要手段。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原地观测、受控实验和综合分析。现代生态学在突破传统的自然科学界限并向人文社科领域拓展之后,在方法上也更加注重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探究教育问题,是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教育生态学借鉴了这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在吸收系统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路径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生态学研究方法移植到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生态的研究之中,坚持跨学科研究,融会贯通系统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生态学的方法技巧,坚持从整体、分层、系统、协同等多维度研究教育生态。吴鼎福、诸文蔚(2000)认为,研究教育的微观生态,有时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实验,对教育系统的细小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教育生态系统,要把握系统的全部基本要素及其动态情况;抽样调查法、统计学方法、类比法、观察实验等方法都可以采用。研究高校英语课堂生态,可以运用课堂观察、教学实验和综合分析的方法,融会贯通生态学、系统科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高校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与系统整体的关系以及系统整体与外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和分析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失调与失衡,探究失调和失衡的原因,找出应对策略,重构和谐共生的外语课堂生态。 坚持生态性原则,还体现在生态学理论在高校英语课堂生态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近年来,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介入,传统的高校英语课堂生态出现了一些结构上的失衡,包括系统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衡、系统组分之间交互关系的失谐以及系统内部营养结构的失衡。在功能上,高校英语课堂生态也出现了失调状况,包括结构优化功能衰减、关系调谐功能减弱、演化促进功能退化和生态育人功能降低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重构高校英语课堂生态,必须坚持灵活地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如限制因子理论、生态位理论、生态链法则、最适密度原则和花盆效应等,本着适度调控、整体优化、平衡和谐、良性循环、互动共进、差异多样等原则,构建信息化语境下的高校英语课堂生态。 坚持生态性原则,还体现在以生态化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李森等(2011)认为,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境界是: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关注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自由的环境,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除了对学生全面、个性、自由发展的高度关注,生态化的课堂还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就高校英语课堂生态而言,实现生态化就是要对异化的课堂进行生态化改造,重构课堂生态平衡,创建高校英语生态课堂。如前所述,生态课堂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学成效最佳的课堂,是课堂的一种应然状态。刘贵华等(2011)认为,生态课堂是指为了实现师生持续发展,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建立的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的课堂形态。生态课堂观认为,生态课堂是一个联系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共生的课堂(管月飞,2007)。生态课堂的内涵包括课堂中和谐平衡的环境生态、文化生态、行为生态、心理生态、关系生态等,更具体地说,生态课堂追求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环境,民主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动态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本质上说,生态课堂是一种内外关系和谐的、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生态。构建生态课堂,可以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生态进行考察、分析,帮助低层次的、欠和谐的、失衡的课堂生态系统演化为高层次的、和谐的、平衡的课堂生态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