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时勘
页数:310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96568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社会排斥和融合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尤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本书首先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角度介绍了国际研究的最新趋势,同时,也采用实验室方法探究了社会排斥的心理影响机制。然后,考察了美国加州19所学校亚裔美国学生的跨种族友谊选择和群际之间的态度,进而对于我国流动儿童是否受到歧视、身份认同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从群际接触理论的视角出发,考查了城市常住学生与外来学生之间的交友情况,以及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为促进外地学生融入新居住地的生活提供了依据。第三部分联合了广州市荔湾区企业展开团队调查研究,对职场排斥与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及其边界条件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个体防御型调节焦点对“职场排斥 — 情绪衰竭 — 组织指向的反生产行为”这一中介效应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然后,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外来人员在社会排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以及社会自我效能感对这种关系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探究了社会距离在社会排斥与社区归属感之间的中介效应,生活满意感对于社会排斥感的作用机制。最后,探讨了广州市荔湾区政府的社会融合行动计划的成效。这项实证研究特别探索了社会支持在情感支撑和归属感增强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验证了家人支持和朋友支持在外来人员生活满意感方面的增强作用,从而为促进社会融合的实践提出了全新的管理模式 。本书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成果,对于全国各地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表率作用,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融合能够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时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监事长,是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文化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机制及干预模式”等科研项目。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时勘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培养的首位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研究工作,研究兴趣集中于领导行为及应急管理、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和EAP组织与员工促进计划,提出的“智能模拟培训法”被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推荐为“亚洲地区样板培训模式”。时勘博士的研究成果在管理者、飞行员与航天员的选拔、培训和绩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书特色
社会融合首要探讨的是与之对立的社会排斥的理论。时勘著的《社会排斥与融合模式研究》介绍了国际研究的最新趋势,同时,也介绍了实验室实验法探究的社会排斥的心理奥秘。大家知道,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有被社会接纳的需要和寻求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动机。当这种被接纳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感受到价值感缺失与自尊受损。外来人口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被他人拒绝、贬低或排斥,这样,就会导致其建立社会联系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实验室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它十分关注实验范式和理论模型的应用。这里,我们介绍了社会排斥理论模型和实验范式,还介绍了单独受排斥与共同受排斥的差异、与熟人共同受排斥以及与陌生人共同受排斥的差别。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共同受排斥,特别是与熟人一起受排斥能够有效减少对归属感和存在意义感的损害,社会支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实证研究结果为后期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目录
第一节 社会融合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融合
第三节 开展社会融合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社会排斥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
第一节 社会排斥的理论模型和研究范式
第二节 社会排斥的结果:对象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单独受排斥与共同受排斥的实验研究
第三章 青少年的友谊与社会排斥研究
第一节 友谊与群际态度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美国亚裔青少年跨种族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青少年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研究
第四节 少数民族与汉族青少年的友谊模式研究
第五节 跨民族友谊研究的展望
第四章 职场排斥与员工反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职场排斥与员工反生产行为:情绪衰竭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职场排斥、情绪衰竭与员工反生产行为:防御型调节焦点的作用
第四节 职场排斥、情绪衰竭与员工反生产行为:团队任务互依性与团队规范的影响
第五节 总体讨论与研究结论
第五章 社会排斥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
第一节 社区归属感概述
第二节 社会排斥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
第三节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在社会排斥对社区归属感中的作用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第六章 生活满意度对于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
第四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第七章 荔湾区的社会融合促进模式
第一节 荔湾区社会融合行动计划
第二节 研究思路、测量工具和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综合讨论和研究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