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研究

封面

作者:杨锦秀朱玉蓉庄天慧傅新红著

页数:31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1922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为优秀的成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工程的实施效果,与民族地区农民利益诉求的契合度、培训预期目标达成度紧密相关,亦是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焦点。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研究》构建了培训项目实施效果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阐明了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的形成及运行机理,运用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就业培训实施效果评价的理论模型,综合运用非参数检验法、多层线性模型、尺度分析法、内生转化模型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计量分析方法,从培训的需求、方案、实施、激励、考核及监督等一系列环节,对以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和贵州省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为公共培训事业更好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杨锦秀,重庆垫江人,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出版《西南地区农民工对流出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研究》等专著9部;在《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级成果奖励8项。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实施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实施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实施内容概要
第四节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五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的样本来源
第六节 本书研究述评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 相关研究

第二章 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实施效果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的形成机理分析
第二节 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的运行机理分析
第三节 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实施效果理论预期与评估框架

第三章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的供需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样本基本描述
第二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供需情况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供需差异性分析
第四节 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供需失衡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参与度分析
第一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参与度现状
第二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中提升农民参与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五章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的满意度分析
第一节 公共资助农民就业培训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满意度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公共资助农民就业培训满意度测评
第四节 农民培训满意度的结果分析
第五节 参训农民对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不满意的具体内容及改进建议

第六章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学习效果分析
第一节 公共资助农民就业培训学习效果综合测评
第二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学习效果现状
第三节 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中影响农民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七章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职业适应能力影响分析
第一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职业适应能力现状
第二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对农民职业适应能力影响评估
第三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八章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现状
第二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的收入效应评估
第三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九章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培训投资意愿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西南三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培训投资现状
第二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培训投资意愿分析
第三节 农民投资公共资助就业培训意愿的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十章 我国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保障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完善公共资助农民就业培训的需求表达机制
第二节 创新农民参与培训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 健全培训项目运行的保障机制
第四节 强化培训评估与监控机制
第五节 建立培训质量信用奖惩制度

第十一章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效果的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效果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继续实施的展望
参考文献

节选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研究》:  “农民一村委会一政府”的表达渠道是指,农民通过向所在的村民委员会表达其对培训的需求,再由村委会将这些信息统一传递给地方政府。在这种表述机制下,一般由当地政府将有关培训任务、培训方向等信息通过村委会、公开栏、广播等宣传方式传递给农民,再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等采取投票的方式,收集农民的需求信息,整理之后报告给当地政府。这种方式是当前我国公共资助就业培训最普遍的需求表达方法。  在实践中,“农民一村委会一政府”这种方式除了会受到投票机制本身存在的“中间投票者偏好”和“投票悖论”等制约外,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的现状,也对这种表达渠道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杨锦秀(2011)对我国西南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5%的农民工愿意返乡参加“村民大会”。②而由于培训需求在不同群体间存在较大差别,如在外出务工农民和留守农民间各异,外出务工者更多想要参加就业技能相关培训,而留守农民则更多想要农业技术培训。因此,参与投票农民群体的构成,决定投票结果误差大小。当前,部分农村地区针对农民工家庭推出了代理投票方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表达培训需求需要一定的表述能力,而留守农民可能因为文化素质、见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需求无法准确转述,使得政府获得的外出务工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信息不真实,进而影响培训的有效供给。  “农民一农村非营利组织一政府”的表达渠道是指农民通过非营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向政府表达需求的方式。由于非营利组织具有维护农民利益、提升农民社会福利的运营目标,在农村就业培训供给过程中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下,西方公共产品供给理论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在传达农民需求和解决福利供给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种养殖合作社的存在,对于农民培训需求偏好的表达更为真实、精确。因为这类合作社本身作为培训的供给者,对当前农民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等十分了解,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转述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使政府的培训供给更有针对性。非营利组织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的网络渠道,将农民的需求偏好传递给地方政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初步整合农民需求之后借助村委会的渠道传递需求信息,即演变为“农民一非营利组织一村委会一政府”的表达渠道。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村许多非营利组织存在功能不健全、形式不规范、规模小、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致使农民对农村非营利组织信任度不高,进而使这些组织在农民对公共资助就业培训的需求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畅通我国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需求表达渠道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发展农村非营利绢织。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9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