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高中新课程教学物理/问题与问题解决

封面

作者:杨震云//刘建成

页数:233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343859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问题与问题解决 物理》特点:  针对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其过程艰辛。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广大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本丛书就是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而作。  操作性:推进课程改革需要解决问题的理论引领,也需要操作层面的行为指导。本丛书所提供的成功经验与具体做法,既是个人智慧的火花,更是集体经验的升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模拟性。  思想性:建立在理性思维上的策略与方法才是科学的,才能有效地被采纳和拥有生命力。本丛书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指导,既体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也贯穿了科学思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发展性。

目录

第一篇 理念篇
怎样理解新课程的“新”
如何从教学大纲体系走向课程标准体系
走出三维目标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新一轮课程改革怎样用好教材
物理课堂教学中怎样用好DIS
怎样由备课向教学设计转变
新课程物理探究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如何实施课题研究学习
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与学分认定

第二篇 探索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怎样处理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等小栏目的教学
如何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益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稀释还原和延迟判断策略
如何设计学生的物理作业
如何让学生从听懂到做对
怎样尽可能减少学生过早的分化/
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
怎样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第三篇 策略篇
怎样上好高中物理第一课
如何在运动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思想
深入把握教材思想体系 循序渐进落实矢量教学
如何进行“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教学
如何实现“交流电有效值”概念教学的突破
如何进行“熵”的教学设计
如何对“振动和波”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解决波粒二象性和原子物理教学中
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的困难
如何实施“简单的逻辑电路”的教学
如何设计《传感器》的教学
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相对论简介》的教学

第四篇 发展篇
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能力提出的要求及培养途径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物理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下物理教研组建设的思路
新课程下如何发挥物理实验室的作用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教师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节选

  《问题与问题解决 物理》:  误区二:教学目标的实施有形式主义倾向。  在谈到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时,很多教师很快说出目标的三个维度,备课本中每一课时教案的“教学目标”一栏下清楚地写着三维目标的分类陈述,但一走进常态下的物理课堂,却发现教学目标由三维变成了一维,即向学生准确传授知识点,其他二维高层次目标则形同虚设,被打入了冷宫。这种课堂用六个字来概括:狭窄、单一、沉闷。这将导致知识静态化,学生思维滞化、能力弱化。  在现实教学中还有另一类现象。平时在课堂上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说白了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注重传播知识,应付各类考试。在公开课上才让学生动手探究,分组讨论,使用课件,这类课主要是给专家、教研员看的,一旦专家、教研员一走,一切照旧。上述这些问题的实质都说明了《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追寻其根源,原有的《教学大纲》注重知识目标的教学思想在一些教师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过分强调教师的霸权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或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搭理三维目标,上公开课时,把三维目标当成一个装饰、一种标签,而实际教学中仍根据自己的喜好实施教学过程。为了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在教学中切实考虑另两个维度的达成,这才是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不然会导致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片面化。误区三:教学目标的难度定位不科学。  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知识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第二,《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每个目标都能准确定位,恰当地选择一些行为动词来区分教学目标的差异和层次性。尤其针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二维目标,《课程标准》里用的“说明”、“尝试”、“领会”、“理解”、“认识”、“养成”、“体验”等一系列行为动词,为实际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使教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课堂教学也有了依据。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未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未关注到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知识总量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在目标陈述上的层次性特点,还是受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影响,随意增加教学难度,往往有如下两个倾向。(1)随意增加教学内容。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物理教材中的大多数概念和原理不以下定义的方式出现,有些概念原理的出现以现实生产为依托。教师随意增加教学内容的根源是对旧教材的旧目标、旧知识、旧思想不愿放弃,而对《课程标准》、新教材不学习、不思考、不放心,教学还是宁难勿易,宁多勿少。教师应该顺着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意图教学,不要认为新教材知识浅,没啥教头,而随意补充已被删去的教学内容。(2)教师在备课时未能深刻领会教学目标的层次,不能理解“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行为动词的含义,往往将旧教材的教学目标移植到《课程标准》教学中,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每个目标的教学层次,千万不要超过界限。误区四:目标实施矫枉过正,物理课严重变味。  有些教师看到《课程标准》比较注重人文性,以为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关键.过分关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度,甚至堂堂课求新,整堂课都在讲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精神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严重脱离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玩方法游戏,本末倒置,从而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甚至在课堂上排起了历史剧,如让学生表演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等历史人物,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让学生模仿历史发展的过程、讲体会、说方法、话想象上,过分醉心于当编剧和导演。把这些叫做“体验过程”、“总结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诚然,方法的变换可以产生内容的变革,但不是任何一种方法的变换都可以带来内容的变革,尤其是脱离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目标要求的方法变换,仿佛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来说可以无师自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可以不用在学生获得“双基”的过程中达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作秀之色彩,这种课堂中严谨的科学知识框架体系被解构了,把物理课上成了历史课。教师片面地以为这就重视了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效果就显著了。其实是曲解了新课程的精神,使物理课严重变味。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高中新课程教学物理/问题与问题解决》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84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