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基础教育场域论

封面

作者:娜仁高娃著

页数:230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89101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基础教育场域论》主要内容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础教育进行反思与批判,并对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进行分析和预测。首先,作者娜仁高娃从成长、主体、瑕疵和高峰四个维度阐述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然后,剖析“场域”这个概念和理论;接下来,以“场域”的视角,从“善”(时间维度)、“真”(空间维度)、“美”(生命维度)三个场域阐述中国基础教育的应然状态;最后是实践领域的模式建构。这种分析模式,就避免了基础教育领域仍旧存在的理论建构上的理念混乱,群体参与上的理解混乱,实践操作上的策略混乱等问题。

作者简介

  娜仁高娃,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攻读博士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及日本政府资助,赴东京大学攻读社会教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教育研究与实验》《日本问题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等五项,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社会教育研究。

目录

绪论 巴别塔的隐喻
一、巴别塔:基础教育新隐喻
二、场域论:基础教育改革新思维

第一章 未尽的心愿:基础教育实践之时代缺憾
一、背景呈现:基础教育“成长”之历史经纬
二、现状描述:基础教育“主体”之生存样态
三、问题溯源:基础教育“瑕疵”之三维考量
四、理想鹊的:基础教育“高峰”之三块基石

第二章 隔场的对话:场域思想之本体论解读
一、范畴界定:场域及相关概念分析
二、理论阐释:场域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意义探寻:场域思维范式的价值
四、时空范域:基础教育场域的解读维度

第三章 善:基础教育场域之时间范域
一、求善之路:教育价值观念之走向梳理
二、总结过去:基础教育发展之善意反思
三、立于现实:基础教育实践之现代意蕴
四、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发展之时代诉求

第四章 真:基础教育场域之空间范域
一、求真理性:基础教育之空间认知转换
二、它山之石:基础教育之主体思维突破
三、场内精神:基础教育之改革理念冲突
四、反思整合:基础教育之发展空间成像

第五章 美:基础教育场域之生命范域
一、理论生命力:基础教育理论的美学立场
二、实践生命力:基础教育实践的美学未来
三、教育美好:基础教育发展的生命美学
四、场内艺术:基础教育发展的两级之辩

第六章 实践的应对:基础教育场域之模式建构
一、主导理念:基础教育的场域融合思维
二、精神指向:发挥基础教育的生涯效应
三、场域建构:基础教育学习场的运行机制
四、策略生成:基础教育学习场的建构尝试
结语基础教育走向“真、善、美”的乌托邦
一、“真、善、美”的教育理想真的是“乌托邦”吗
二、怎样使理论建构摆脱“实践无力”的困窘
三、我们要以什么为中介建构理想呢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基础教育场域论》:  (二)场域的运行机制  关于场域的运行机制,布迪厄是从资本和权力等角度切入来揭示场域运作和位置转变的原动力的。他这样指出,一个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在于其场域内部的结构形式,同时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场域中相互对峙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以及不对称的关系。正是场域中积极活动的各种力量才造成了场域中至关重要的区别以及差异,由此确定了特定的资本分配状况。一方面,“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97]。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资本产生了场域中的权力。“这种资本赋予了某种支配控制场域的权力,赋予了某种支配那些体现在物质或身体上的生产或再生产工具(这些工具的分配就构成了场域结构本身)的权力,并赋予了某种支配那些确定场域日常运作的常规、规则以及从中产生利润的权力。”[98]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场域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斗争的空间,这些争夺、斗争都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99]。这样,场域的结构、资本、权力等相互联系、依赖,赋予场域以动力,使场域始终处于变动不安的状态之中。结构、资本、权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斗争因而也就是场域运作的动力。实际上,布迪厄过于强调了权力、差异、冲突、斗争与变迁等因素,使其有关于场域的原动力及场域运作的理论继而带有鲜明的冲突论色彩。而有关于场域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区别,布迪厄认为场域理论排除了一切功能论和有机论的介入。他认为,一个既定场域的产物有可能是系统性的,但并非是系统的产物,更不是一个带有共有功能、内在统合和自我调控为特征的系统的产物;简单点来说就是:对于系统理论中如此众多的基本假定,即共有功能、内在统合、自我调控等,场域理论统统都拒绝接受。也就是说,如果本研究要建构学习场域,那么就要抛弃把学习场域作为一个系统产物。即便场域也可能出现协调统合,那也是基于场域内不同的学习行动体为了各自利益的竞争和博弈的结果,而非结构内在固有的自我发展结果。所以,学习场域的合理建构一定要从行动体的实际人手,而非改变结构,即便是客观造成了结构的改变,也是由行动者的决策决定的。与功能论的基本假设相反,场域理论非常强调冲突,认为场域是力量关系(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意义关系)以及旨在改变场域的斗争关系的空间,因此也是无休止的变革的地方。场域理论还反对功能论来强调冲突。也就是说,如果强调教育是个场域的话,那么场域内一定在某个地方呈现无休止的争斗和变革,是力量关系的抗衡。当然,布迪厄也同意在某些情况下,场域其实是可以呈现出协调统合的平衡状态的,但“场域表面上对共同功能的取向实际上肇始于冲突和竞争,而并非结构内在固有的自我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场域理论是以冲突论为基本假设的。另外,布迪厄认为每一个场域都构成一个潜在开放的博弈空间,要弄清场域内斗争的多方关系。但一个场域并不具有既定的组成部分和要素,只是有着自身的逻辑、规则,其疆界是一些动态的界限,本身就是场域内斗争的关键。当然,布迪厄也指出,如果真的想要充分地明晰、洞察、决定场域概念和系统概念之间差异的所有方面,就必须在具体的研究中使用它们,并通过其所产生的经验对象来比较它们的异同。  (三)场域思维的意义  布迪厄的理论,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场域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并解释了场域这种客观关系型的存在。认为其是客观社会关系网络运作的独特空间,而且场域又是运动和变化的,场域运动和变化的原动力在于场域的结构形式以及场域内资本的差别和场域内部各种权力的斗争。他认为场域是有界限的,场域的边界就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等等。布迪厄对有关场域的基本理论问题所作的全面系统的分析,为社会学甚至是政治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1)布迪厄关于场域的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分析理路,为我们以后的场域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提供了借鉴基础。其建构自己场域理论体系的分析理路是:①场域是行动者的关系存在和行动空间;②场域形塑着行动者的惯习,而与此同时其又是具有惯习的场域;③资本是构成场域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资源,特定场域里充斥着特定的资本;④实践是行动者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又把惯习、资本和场域等相关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概括来说,场域概念是布迪厄理论建构的基点与立足点,惯习与资本又充实并建构着场域,实践则使场域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布迪厄这一系统性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注意场域内部行动者之间相互交织的辩证互动关系,理清场域规则的不同功用与价值意义。举例来说,当我们以教师与学生这一对行动体作为研究对象时,就应该从学校教学运作过程中,各种客观的权力关系所型构的场域空间和运行状态人手进行研究。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基础教育场域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7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