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启群
页数:155页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72233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转型期变革的多维书写:福克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的物质文化批评》是国内首部运用物质文化视角开展经典重读的学术专著。作者以美国经典作家福克纳后期代表作斯诺普斯三部曲为研究对象,从文本中丰富的物质细节书写入手,借助“物质无意识”“物的社会生命”“物性”等批评概念探讨了三部曲创作与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由此反观作家在参与讨论和重构转型期社会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展示的复杂思想观念和创作美学,为经典重读开启了新的研究路径。
作者简介
韩启群,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先后赴加拿大布兰登大学、美国孟菲斯大学、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福克纳研究中心访学交流。曾在《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近期代表作有《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物质文化研究一一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物质转向”》(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等。
目录
第一章 “物质无意识”与转型期美国南方文化的
矛盾重构
第一节 木材工业书写:“经济安全阀”的质疑
第二节 汽车消费书写:“福特主义”的悖论
第三节 足球体育书写:“文化公分母”的反讽
第二章 “物的社会生命”与转型期美国南方地域
空间的变革隐喻
第一节 建筑书写:消费主导的“边界地理空问”
第二节 商品书写:南方社会阶层“区分的物质化”
第三节 礼物书写:传统“南方荣誉”的沦丧与拯救
第三章 “物性”与转型期美国南方人物身份的动
态塑形
第一节 弗莱姆的物化:现代南方追逐物质利益的
“空心人”
第二节 尤拉的物化:努力挣脱现代南方父权体系
的“包法利夫人”
第三节 明克的物化:现代南方工业文明制造的
“瑞普·凡·瑞克”
结论
引用文献
后记
前言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在独具特色的约克纳帕塔瓦法文学领地里铸多种技巧于一炉,记录了美国南方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近百年的历史沧桑,覆盖了南方社会的两次重要历史转型。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界已经从不同侧面考察了福克纳作品中转型期的变革书写,尤其是将福克纳的作品置于20世纪上半叶的南方社会历史转型期的文化语境中研究福克纳作品对于特定历史现实的深层思考和艺术再现,但是对于福克纳在后期作品中如何再现新南方向现代南方过渡的社会变革挖掘不够,对于福克纳在作品中细致甚至近乎烦琐的物质细节的铺陈描写尚需系统探讨和论证。因此,本书将福克纳后期代表作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城镇》《大宅》)置于新南方向现代南方转型过渡的历史语境中,重点,研究三部曲如何再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转型,研究作家如何在文本中抓住、表现这一独特历史语境的社会变革。在研究方法上呼应福克纳研究中“微观细节”的趋势,从文本中的物品书写入手,借用物质文化批评视角考察斯诺普斯三部曲中关于转型期变革的多维书写。
福克纳在斯诺普斯三部曲中以隐晦的方式将传统文明和现代工商业文明的相遇和冲撞编织进丰富物品细节中,想象并构塑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新南方向现代南方转型过渡期的政治经济语境、特定地域空间、南方居民身份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将三部曲中的物质细节书写与转型期的历史文化、地域空间、人物身份相结合,从三个相互关联的不同侧面逐渐深入地系统论证三部曲中物品书写的多重意义结构,透视处于转型期历史语境的三部曲创作同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反观福克纳在参与讨论和重构转型期社会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展示的复杂思想观念和创作美学。“物质无意识…‘物的社会生命…物性”等物质文化批评视角的重要概念对应了转型期变革研究的不同维度,是本书考察福克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物品书写的关键词。
第一章主要从木材工业、汽车消费、足球体育等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入手,尤其是“物质无意识”书写在文本表层的特定呈现机制,深入挖掘在文本中留下印记的物品如何想象和建构了美国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历史,思考福克纳如何通过对南方文化的想象性再现和矛盾重构,从不同层面回应20世纪上半叶新南方向现代南方转型过渡时期的重大文化变革。和“经济安全阀”木材工业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藏掖了福克纳对于南方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破坏之间悖论关系的理性审视;和汽车消费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蕴含了福克纳对于南方社会转型期技术进步和消费信贷缓慢侵蚀南方传统价值的复杂情怀;和足球体育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则揭示了福克纳对于南方社会转型期将体育作为美国社会“文化公分母”的华而不实的空洞宣称的巧妙反讽。
节选
《转型期变革的多维书写:福克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的物质文化批评》:
除了杰斐逊广场商业中心的繁荣以及现代超市在城镇的出现,杰斐逊镇还有一个建筑的运动轨迹也非常值得关注。在《城镇》中,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记载了斯诺普斯家族重要人物沃德·斯诺普斯的照相馆生意。从法国回来后沃德·斯诺普斯在杰斐逊一个巷子里开了一个照相馆。这个略显神秘的照相馆的窗户被报纸蒙住,门也始终是关着的。当照相馆正式开张营业时,广告上写着“尤其欢迎女士”,而且在门的底部还写了“茶”。镇上几乎“所有的女性和一半的男性都怀着好奇心跑过去看为什么门都是始终关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镇上的人慢慢发现沃德·斯诺普斯的顾客大部分都是男性,往往都是在晚上从侧门进入照相馆。而且,照相馆的生意不断扩张,就连其他镇上的男性也来到这个照相馆。谜底最后揭开,沃德·斯诺普斯在照相馆里放映的是自己从巴黎战争的时候带回来的黄色照片。他将上面印有男性和女性在赤身裸体性交的法国明信片( French postcards)制作成幻灯片用幻灯投射在墙上。(The Town,68 – 71)
在这段书写中,福克纳先抑后扬的叙事格调大大增加了读者对于照相馆的好奇。从照相馆的运动轨迹来看,照相馆本来的身份是拍照摄影,现在却沦为播放黄色幻灯片的隐蔽窝点,这一转变轨迹暗示了现代消费文明对于传统道德的负面影响。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半裸体照片”和“汽车、泳衣一起,预示着一种新的大众文化的到来”( Horton,46)。在《城镇》中,福克纳将照相机、照片所代表的大众文化和黄色病毒相联系来暗示大众文化影响下城镇道德的滑坡。在福克纳笔下,照相馆被刻画为阴暗神秘的病毒传播者,将来自大都市巴黎的黄色照片传播到南方小镇,揭示了现代工商业文明在南方小镇的渗透。如果说黄色照片象征着影响城市生态的黄色病毒,那么照相馆的作用改变为危险病毒的复制者,直接参与破坏城镇的传统道德。照相馆的生意被小说中城镇道德的守护者拉特利夫等人贬斥为斯诺普斯工业( Snopes Industry)。在杰斐逊镇,各种娱乐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城镇里不但有各种提供冰激凌和可乐的休闲咖啡馆,还有满足大众审美娱乐需求的电影院,包括沃德·斯诺普斯经营的照相馆。这些娱乐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多元的审美选择,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类似《城镇》中描写的情形,即价值的失落和道德的失范,其最终代价是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责任缺失。从这个意义来说,照相馆在城镇运动轨迹的转变也揭示了一个南方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矛盾,即传统道德和娱乐消费为功能和价值的大众文化之间的深层对立。
福克纳笔下各种建筑的变化轨迹揭示出“福克纳式小镇”的空间布局特征,即威廉姆斯笔下的消费主导的“边界地理空间”模式。在《乡村和城市》中,雷蒙德·威廉姆斯创造性地提出了“边界乡村小说”( border country novel)这一概念,并将哈代、艾略特、劳伦斯、吉本等作家的作品划归为这一类。威廉姆斯的“边界乡村小说”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这类小说展示了地理空间的变迁,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到城市的地理变迁;其次,勾勒了文化空间的变迁、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成形,其中包括变迁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威廉姆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是“边界”,强调了一种处于过渡、变化阶段的“地理空间”形态以及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充满矛盾和联系的“文化空间”(刘进,289)。无论是老法国人湾从乡村到城镇过渡的“边界地理空间”,还是杰斐逊镇从城镇向都市过渡的“边界地理空间”,都指向了南方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边界文化空间”。
从三部曲文本中商店、传统庄园、法院、照相馆等建筑书写的运动轨迹来看,这种变化的过程勾勒出一种处于过渡、变化阶段的“地理空间”形态,呈现出“边界地理空间”特征,隐喻了消费文化在美国南方社会空间的渗透以及南方小镇日渐浓厚的商业氛围。而“边界地理空间”也指涉了充满矛盾和联系的“文化空间”,揭示出福克纳式小镇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南方小镇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形态。内战前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南方人在购物消费方面基本上是一种“节俭为先,量人为出”的消费观念。而到了20世纪初,北方和城市的消费观念慢慢渗透到南方社会的每个角落,将它们渐渐纳入现代商业生活的轨道,超前消费和注重享乐的现代消费观念逐渐被一部分人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