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艳红著
页数:197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26308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国青少年一代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是让青少年正确认识、使用及发展互联网,成为网络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二是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全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 本丛书共六册,分别围绕六个主题展开。本书《虚拟社会与角色扮演》深刻剖析网络空间的虚拟社会特性,分析网络情境中的角色关系,探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和情感表达,提出网络空间角色扮演的正确定位与方向。 本丛书除了普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外,还始终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全书融合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努力做到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通俗化、生活化、体系化。
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媒体融合、城市文化、社区传播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称号。
本书特色
总书记在2016年4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国青少年一代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是让青少年正确认识、使用及发展互联网,成为网络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二是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全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
本丛书共六册,分别围绕六个主题展开。本书《虚拟社会与角色扮演》深刻剖析网络空间的虚拟社会特性,分析网络情境中的角色关系,探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和情感表达,提出网络空间角色扮演的正确定位与方向。
本丛书除了普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外,还始终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全书融合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努力做到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通俗化、生活化、体系化。
目录
第一章 虚拟社会:网络与社会的交融
第一节 网络是人类社会的新场域
一、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网络
二、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镜像
三、网络能够引领我们超越现实吗
四、“万物互联”时代速写
第二节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社会
一、在网络空间,人们真的可以隐身吗
二、从“假面舞会”到“盗梦空间”
三、在网络空间,可以实现“第二人生”吗
四、虚拟社会不等于虚假天堂
五、虚拟社会的“生命周期”
第三节 虚拟情境与现实情境
一、线下生活的网络延伸
二、线上生活的现实体验
三、网络语言让你的生活改变了吗
四、有了在线教育,为什么“上学”依然重要
第二章 角色扮演:个体与社会的连接
第一节 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角色意识
一、社会是个大舞台
二、你就是主角
三、创造角色就是个人的社会化
四、如何到达“观众”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距离与空间
一、你离偶像并不远:六度分隔理论
二、人与人之间越亲近越好吗
三、一个叫作“自我”的独立空间
四、在人际交往中理解他人的角色
第三节 网络情境中的角色体系
一、社会平等与传统角色定型
二、在网络空间,可以扮演多重角色吗
三、多重角色与独立人格存在矛盾关系吗
第三章 社交媒体:角色互动与冲突
第一节 社交媒体上的特殊社会角色
一、深度角色化的“网络红人”
二、“粉丝”也是一种角色
三、是“网络推手”,还是“网络策划”
第二节 “朋友圈”与“朋友”
一、你有社交媒体账号吗
二、“朋友圈”的好处和烦恼
三、“拉黑”和“被拉黑”,是什么样的体验
四、“朋友圈”也要有“朋友之道”
第三节 社交媒体上的社会角色关系
一、重塑家庭情境
二、网络社会中有层级吗
三、如何面对“站队”难题
四、“网络社交依赖症”
第四章 网络空间:情感表达与意见表达
第一节 我的空间我做主
一、你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吗
二、自媒体的社会功能
三、创造个性空间,塑造自我角色
第二节 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
一、在网络空间,如何找到你感兴趣的人
二、转发、点赞、评论、“潜水”和“围观”
三、意见表达影响角色地位
四、怎样分辨非理性表达
第三节 “负能量”和“正能量”
一、网络空间的“正负能量战”
二、社交媒体与主流大众媒体的共振
三、独立思考,释放个性的能量
第五章 角色承担:虚拟、现实与未来
第一节 角色定位与领悟
一、承担现实角色
二、规划未来角色
三、明确线上角色和线下角色
四、需要转换角色时,该怎么办
五、期待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节 怎样学习角色扮演
一、从理念开始
二、参与也是学习
三、榜样:模仿的意义
四、创造个体角色的个性
五、积极交往,促进角色互动
第三节 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
一、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二、了解不同意见
三、多一点欣赏和友善
四、评价方式折射价值观
学习活动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