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玉珍主编
页数:104页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21886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五章, 分别为: 舞蹈的科学训练与管理、舞蹈训练中力的追溯与拓展、舞蹈训练的重心观照、平衡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舞蹈中呼吸运用的价值体现。
目录
第一节 舞蹈训练的科学管理
第二节 舞蹈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对于”训练方法”的解读
第四节 科学塑造完美的舞蹈艺术形体
第二章 舞蹈训练中力的追溯与拓展
第一节 舞蹈力学是拓展科学用力方法的魔棒
第二节 舞蹈训练中相关生物运动力学常识
第三节 舞蹈动作的相关运动肌肉组织及用力分析
第四节 舞蹈训练中运用力学理论的方法研究
第三章 舞蹈训练的重心观照
第一节 培养重心意识的问题
第二节 舞蹈运动重心、运动生物力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
第三节 重心意识的培养是科学训练的保证
第四节 舞蹈运动中重心的素质能力训练要素
第五节 舞蹈动作中重心的具体实践与运用
第四章 平衡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第一节 平衡能力的实用知识
第二节 平衡能力的第一条件
第三节 课堂平衡能力的训练
第四节 平衡能力的全面培养
第五章 舞蹈中呼吸运用的价值体现
第一节 舞蹈呼吸的概念概述
第二节 舞蹈呼吸的分析研究
第三节 艺术呼吸的掌握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古典舞形体训练方法研究》: 一、舞蹈与舞蹈力的产生基础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舞蹈是如何产生的。原始时期就有舞蹈,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那时的舞蹈形式简单,多以环形为主,踏地为节,多是情感的表达,或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毛诗序》中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然而,在艺术中,关于舞蹈产生的解释有不同之说,如巫术说、情感说、游戏说、模仿说、劳动说等,它们都对舞蹈有着各自的解释与定义。关于舞蹈的定义,翻开舞蹈界中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义解层出不穷。由于民族、文化、时代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时代对舞蹈的释解也有所不同。 (一)不同视角的舞蹈释解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舞蹈是“以手势讲话的艺术”,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继而补充道:“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无需音调,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舞蹈发生于人的情感最激烈,语言难以表达之时。希腊哲学家琉善在他的理论文献《论舞蹈》中,全面论述了舞蹈的各个方面,其中,在谈到舞蹈的功能时说:“舞蹈是一种彻底和谐的艺术,既净化心灵,又锻炼身体。”当代美国的美学家苏珊·朗格则认为舞蹈是一种“动态形象”,在其《艺术问题》中表述:“舞蹈是一种形象,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一种幻象。它来自于演员的表演,但又与后者不同。事实上,当你在欣赏舞蹈的时候,你并不是在观看眼前的物质物——往四处奔跑的人、扭动的身体等;你看到的是几种相互作用着的力。正是凭借这些力,舞蹈才显出上举、前进、退缩或减弱。不管是在单人舞中,还是在集体舞中;不管是在托钵僧舞那激烈的旋转动作中,还是在它的那些缓慢、有力而又单一的动作中,仅仅靠人的身体,就可以把那种神秘力量的全部变幻展现在你的眼前。然而这些‘能’,或者说看上去似乎在舞蹈中起作用的那些‘力’,并不是由演员的肌肉活动所产生的那些引起实际行动的物理力。我们眼睛看到的这种力(因而也是最可信的力),是为知觉而创造的,因而也是专门为知觉而存在的。”①德国现代舞蹈家玛莉·魏格曼言:“舞蹈语言原本就是表现人们现实与内心情感活生生的语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对舞蹈的定义是“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一般用音乐伴奏。”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中对舞蹈的界定是“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当代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新舞蹈艺术概论》的“绪论”中定义“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资华筠先生在《舞蹈生态学导论》中,对舞蹈概念的解释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异性,以人的形体运动作为媒质,以表现人类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的社会艺术活动称作舞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