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龙宝新,沈宏军著
页数:254页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13946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高效课堂的理论梳理、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高效课堂与导学案教学、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高效课堂反思和高效课堂走向展望。
作者简介
龙宝新,陕西洋县人,教育学博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省教师教育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兼任全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学、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免费师范生专业成长力职后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教育部项目“教师职前成长微环境研究”等项目10余项。2001年以来,在《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教材5部。已发表论文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荣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成果奖1项,代表作为《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高效课堂的理念与行动》《教师专业成长力研究》,其中《高效课堂的理念与行动》《幸福与教育》被评为“中小学教师假期研修必读书目”。
目录
第一节 高效课堂的理论架构
一、“瘦身+生本”:高效课堂的整改理念
二、“新课堂”:高效课堂改革的目标与蓝图
三、高效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高效课堂技术化的路径
一、高效课堂与技术文化间的内在关联
二、高效课堂理念技术化的模型与环节
三、高效课堂改革:寻求艺术与技术间的平衡点
第三节 高效课堂理念的科学性探因
一、高效课堂理念的“高明”在何处
二、高效课堂理念科学性的深层归因
第二章 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课改背景
第二节 调研设计
第三节 课改缘起
一、“一难”:新课程改革理念扎根难
二、“二难”:高考的“镣铐”难以打开
三、“三难”:“穿新鞋走老路”的课改轨道难以超越
第四节 课改推进
一、理念先导阶段
二、范例求索阶段
三、迁移推广阶段
四、特色凝练阶段
第五节 课堂模式
一、“生本学导”模式的理念基础
二、“生本学导”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第六节 制度保障
一、行政驱动,科学用权
二、评价护航,细化指标
三、评星定等,校际联动
四、研培跟进,内涵创新
五、德育助推,良性互促
六、舆论配合,变革文化
第七节 课改收获
一、高效课堂改革效能的量化分析
二、高效课堂改革效能的质性分析
三、课改展望:工作重心的科学定位
第三章 高效课堂与导学案教学
第一节 导学案教学的“五大创举”
一、从听觉教学转向动觉教学
二、从叙述教学转向问题教学
三、从学习后置型教学转向学习前置型教学
四、从师本教学转向生本教学
五、从接受教学走向程序教学
第二节 导学案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内容选择困境:在课本、教案与习题册间徘徊
二、流程设计困境:在知识线与问题线间游弋
三、教学意图困境:导知、导能与导素质间的纠葛
四、学习方式困境:在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间踌躇
第三节 导学案教学的基因缺陷
一、难以突破学案“体例”的绑架
二、难以突破他主的课堂模式
三、难以突破教材的牵制
四、难以突破教学模式的程控
五、难以突破教学的全效
第四节 导学案教学的历史重建
一、导学案编写意图的清理
二、走向网络式立体导学
三、教学弹性空间的把握
四、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
五、建立多媒介导学
第四章 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
第一节 翻转课堂的构架与创新
一、翻转课堂的核心构架
二、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新突破
三、翻转课堂对教学本质的改写
第二节 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异同与整合
一、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时代关联
二、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内在差异剖析
三、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整合方向
第五章 高效课堂的反思
第一节 高效课堂理念审视
一、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全景透视
二、树立高效课堂的“三体观”
三、迈向“三体归一”的高效课堂实践
第二节 高效课堂实践反思
一、当代高效课堂探索的历史经验
二、高效课堂改革缺陷对课改本质观的新启示
三、未来高效课堂实践走势的思考
第六章 高效课堂走向展望
第一节 走向“生本师主”型教学关系
一、当今教育时代期待的师生教学关系
二、教师主导:教学关系和谐运转的生命线
三、当代教师主导作用的特殊表现
第二节 走向教学共生体
一、教学共生体的内涵与特征
二、教学共生体境遇中的师生关系新内涵
三、教学共生体视野下的教学关系重构
四、走向教学共生体的实践路径
第三节 走向“Repack”
一、角色展演(Role playing)
二、环境塑造(Environment shaping)
三、问题提出(Problem posing)
四、活动卷入(Activity involving)
五、经验建构(Experience construction)
六、知识生成(Knowledge generation)
附件:系列博文精选:我的高效课堂研究足迹
节选
《高效课堂的反思与走向》: 第三节 高效课堂理念的科学性探因 21世纪初,借着新课改的东风,一批新闻媒体与课改爱好者通力合作,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改革风暴,一度成了国内教改战线上一道靓丽的课改风景。目前,尽管不同学者、教师、家长对其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课改已经触及保守教育文化的根基,已经点燃了全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课改热情,已经向中国课堂教学领域注入了一种鲜活的元素与精神。课改没有回头路,课改面临的一切误解、难题、缺陷、阻力只有诉诸持续的课改行动来破解。我们相信,只要一种课改没有犯下根本的方向性错误,民众都应该给予其学术的宽容与完善的机会。真正的课改是一次破旧立新的尝试与摸索,都是创造与问题、成功与失败并在的混合体,遭遇困境、质疑、批评是自然现象,课改的命运与潜力最终取决于课改工作者自身的应变智慧与调适能力。因此,如何全面深入地开展理论自省与系统重建工作,才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效课堂理念的“高明”在何处 高效课堂改革不仅是追求高效益的改革,即效果与效率兼求的改革,更是一场高明的课改实践,其“高明”之处需要揣摩,需要发掘。辩证地讲,效果、效率、效益只是高效课堂改革追求的实践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理念资源深藏于课改实践的幕后,高效课堂改革“实践效应”的形成就根源于、得益于其内隐的“高明”课改理念。正如叶澜教授所言,真正的课改都是“一个不断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创生和相互滋养的过程”。①没有实践创造的“课改”只是借用“课改”的名义行“非课改”之实,其骨子里其实还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没有理念创新的课改,没有新理念元素伴生的课改,顶多只能算是课改的盲动之举,是灵魂缺乏、精神萎靡的课改;真正的课改都是实践创造与理念生成相依相随的一场实践。高效课堂改革的“高明”,首先是指其秉承的高明课改理念,其次才是高明的课改手段与策略。在此,我们将这些“高明”的课改之举梳理如下。 (一)立意高远:坚守课改意志 高效课堂改革在检阅校长、教师课改智慧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他们课改的勇气与意志,因为只有那些勇于课改、执着课改、信守课改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才可能走在课改队伍的前列,成为课改中的成功者与佼佼者。因此,“高扬”的课改精神是高效课堂改革的第一高明之处。任何课改都是一次探险,是一次风险投资,它需要课改实践者具备承担课改风险与应对外界压力的胸怀与能力。高效课堂改革亦是如此,无论成败与否,我们都应该钦服每一位高效课堂改革参与者的勇气。进言之,那些站在课改岸边,不敢试水改革却要对课改挑刺的人才是我们鄙视的对象。随着高效课堂“九大范式”的出现,我们看到了一批批课改学校的成功案例,看到了一批批课改名师、名校长,他们都是在经历课改洗礼与磨砺中成长起来的课改勇士。 高效课堂改革实践表明,决定一场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包括锐意创新、不断反思的课改智力因素,更包括改革者应对课改外围压力的课改非智力因素,这就是决定课改成败与否的三大因素:勇气、意志与执着。只有具有了课改的勇气,一所学校、一名老师才有胆识投入课改;只有具有了课改的意志,一所学校、一名教师才可能具备课改承压能力与课改意志力;只有具备了拥抱课改的执着情怀,一所学校、一名教师才可能将课改坚持到最后,把课改创意转变为课堂常态、教学文化,最终把课改引向成功。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一批课改名将,如崔其升、李镇西等凌空而现,他们都是课改意志方面的“超人”,正是在执着坚守中他们才收获了课改的成功与硕果,堪称课改智慧、情怀与毅力的完美化身。与其说是高效课堂改革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倒不如说,是他们的智慧与情怀成就了高效课堂改革。在高效课堂改革案例观摩与剖析中,我们不应该只看课改的表面现象与书面文章,更要看到课改背后“课改人”的人格魅力、精神品位与改革情怀。简言之,课改现象不是随便就能够“看”透的,只有品鉴到课改领袖人物“精神意志”的层面,我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一所学校的课改发迹史,一名校长的课改心路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