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封面

作者:卢庆芳

页数:191页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82485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基础理论和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分析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评估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探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制度设计。

作者简介

  卢庆芳,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规划课题。参与了《重塑四川经济地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蓝皮书(2015-2017)》等著作的撰写:参与编写了《红原县“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甘孜州新龙县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甘孜州理塘县“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等多项地方规划。

本书特色

卢庆芳著的《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共分为12章,对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前3章是理论部分,主要分析了城镇化的理论和原理,介绍了一些国家城市化的实践,以及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意义。第四章到第十二章主要论述了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对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与发展战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型城镇化下四川民族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扶贫开发等专题进行了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城镇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第三节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国外城市化的实践进程
第一节 古典时期的城市化
第二节 现代世界国外城市化实践历程
第三节 国内新型城市化实践研究

第三章 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及其背景因素
第一节 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意义

第四章 四川民族地区概况
第一节 四川民族分布及人口情况
第二节 四川主要少数民族历史及文化风俗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第四节 民族社会经济在四川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第五章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现状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第六章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思路
第四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第四节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建设

第八章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和举措
第一节 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中的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关规划和实施措施

第九章 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关系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综述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总体分析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关关系实证分析

第十章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产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九寨沟县为例

第十一章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分析评价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富集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关系
第三节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

第十二章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扶贫开发
第一节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措施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第三节 民族地区城镇化与扶贫开发关系分析
第四节 四川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搬迁扶贫的模式和经验
参考文献

节选

  《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除了交通之外,水电、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也亟须健全和完善。民族地区条件相对恶劣,有些地方甚至有恶性的疾病无法治愈且一直都还有受病痛折磨的人,其原因就是水的来源不安全。搬迁、移民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一些矛盾。“就地城镇化”是解决很多矛盾的一条途径,但水电、医疗卫生等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最基础的设施还没有做到民族地区的完全覆盖,这将严重影响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2.教育边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发展总体滞后,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师生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师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孩子入学意愿淡薄,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到了适龄时期却不进入学校学习,有的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有的则是自身意识没有达到,认为上学不如放牛羊;农村的孩子很难成才,相对于中东部的孩子,民族地区的孩子进入高等学府的路更加艰难,所以高中升学率不高;还有一大部分孩子选择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所以进入大学的孩子就更寥寥无几。在这些因素的困扰下,民族地区的可用人才较少,整体劳动力素质也相应地比较低。劳动力素质低使劳动力无法与非农产业的职业要求相适应,既不能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又使当地产业进程缓慢,影响其发展而导致引进产业困难,最终影响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  3.人文环境的制约  我国民族地区是多民族交融、多宗教交汇、多语言共存的特殊地区。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有47个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道教等,社会情况复杂。我国民族地区多远离内地省份,信息相对闭塞,这使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封闭在农村里,保守和落后的思想意识仍然在封闭的农村社会延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不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这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如很多民族地区会有部分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游牧生活本身的非固定性决定了游牧的人不能长期定居在城镇。特殊的人文情况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否则就可能影响该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四、影响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制度情况因素  1.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制度的约束  在我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大多数有意愿转向非农产业部门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受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政策、医疗和农村土地流转等障碍性制度的影响,转移的成本高、难度大,这就降低了农民进城、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能力和热情。另外,城市在雇用农民工方面存在歧视现象,农民工的就业范围缩小,不能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用工待遇和就业机会。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制度,在民族地区也十分明显,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困难,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也出现困难。  2.民族地区体制、政策等配合度不够  民族地区整体上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及政策出台的探索不够,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角色分工还不够明确。如:企业改制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本应根据市场调整的企业在出现问题时只能找政府寻求解决办法。另外,关于城镇的规划方面,许多地区相关部门前瞻性不够,计划不够长远。如:很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城镇化的变化需求严重不符;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土地规划不合理,本是稀缺的土地资源却出现了严重浪费。城镇在自我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方面,相关机制并没有形成,市场经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民族地区城镇化滞后的局面长期得不到彻底改善。第二节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意义  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共同繁荣是当前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工作主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途径,没有城镇化的过程,就没有现代化的实现。所以,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缩小民族地区贫富差距,总体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四川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2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