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燚著
页数:233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60140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艺术,本身就是创意、创新精神的感性形式显现。艺术教育都不去创新,情何以堪?艺术的奇思妙想不能在音乐教育中显现,那么这样的音乐教育必定是失败的音乐教育。《大转型: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论纲》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提出大变革,以集约的方式展列出来六个核心概念,相信会对现在的高等音乐教育具有不同的认识,对未来的高等音乐教育具有不同的思考。
作者简介
张燚,河南理工大学音乐产业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本科与硕士为音乐教育方向,博士为民族音乐学方向.博士后为传媒与经济方向。河南省流行音乐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全国高校音乐书评大赛连续两届一等奖获得者。独立出版《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大学生音乐社团现况与发展研究》;主持撰写《大学流行音乐鉴赏》《大学声乐表演训练教程》《音乐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等多部教材;参与写作《中同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与接收研究》《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与训练》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九十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项目《文化创意经济时代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巾国流行音乐文化现况调查与研究》等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
本书特色
艺术,本身就是创意、创新精神的感性形式显现。艺术教育都不去创新,情何以堪?艺术的奇思妙想不能在音乐教育中显现,那么这样的音乐教育必定是失败的音乐教育。张燚著的这本《大转型–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论纲》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提出大变革,以集约的方式展列出来六个核心概念,相信会对现在的高等音乐教育具有不同的认识,对未来的高等音乐教育具有不同的思考。
目录
第一章 高等音乐教育的现实处境
第一节 关键概念
第二节 基本状况
第三节 音乐美学的转型
第四节 深陷“红海
第二章 高等音乐教育的出路
第一节 从”红海“眺望”蓝海
第二节 音乐的前途
第三节 学生的“人口”和“出路
第四节 探索”蓝海
第五节 为流行音乐一辩
第三章 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 面对现实
第二节 为音乐提供周边支持
第三节 提升综合素质:以声乐专业为例的探讨
第四节 走出“专业”误区
第五节 莫使科研伤教育
第四章 教学变革
第一节 教学是需要学习的
第二节 教学方式与方法
第三节 信息时代必须利用信息技术
第四节 社会表演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注重内容,也注重形式
第五章 学生发展
第一节 学生才是学校的目的
第二节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第三节 发展学生社团
第四节 提高音乐能力
第六章 课程创新
第一节 建设弹性课程体系
第二节 优化课程设置
第三节 音乐院系的课程创新
第四节 认识和开发隐性课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节选
《大转型: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论纲》: 二.人们对综合素质到底是什么还没搞清楚。综合素质不等于文化课的考分.也不是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素质考题”。综合素质本就包括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体验能力、表现能力,这些能力强的人,就是具有所谓“艺术直觉”的人。 综合素质对唱好歌有帮助吗?当然有,并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方面.或者说“品味”方面。品味是基于综合素质之上的评定.单靠声乐知识来把握声乐作品就会单薄、干枯。教学有把声乐作品技术化的倾向,这不利于对作品的把握。不过,把声乐作品当作“审美对象”把握也不够,更多时候,需要把声乐作品放在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下品味.把声乐作品放在文化中理解、当作文化来感知。声乐不是飚“高音”,而是要唱出“高度”。 其次,声乐表演的案头工作需要综合素质。演唱任何一首歌之前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案头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会用到音乐专业知识;需要分析作品的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会用到社会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知识;还需要分析作品的时代特征,那么头脑中就不能没有历史的概念。说了这么多,还只是案头工作的第一步,“分析作品”。案头工作的其他步骤同样需要多方面的素质。 除了这些基础作用,综合素质对声乐表演还有直接作用。比如说综合素质有助于感受和表现声乐作品。声乐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但再特殊也是语言表达,需要具有良好的语感、拥有富于魅力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时候,提高文学素养就能提升演唱的感染力。还要注意歌词的语气.语气也具有音乐性,会使谱面上平直的音符“活”起来,形成强弱、收放以及滑音、擞音等。语气还使声乐作品更加具有表现性,并促成歌唱的表演性。 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歌唱是个体力活,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明显。当代音乐教育一直提倡音乐和身体调控、舞蹈、运动等紧密结合,使自己的身体具有音乐的韵律性和流动性。声乐表演也是如此,需要在歌者身上“发现音乐”。身体素质不仅是指身体健康,有力气,也包括良好的行动感知能力和身体语言表现能力。很多人,包括一些成名歌唱家在内,演唱时都没有让身体体现为音乐的制造者.反而显得有点累赘。 在笔者主持撰写的《大学声乐表演训练教程》中有一点小创造,就是引入了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比如“冥想”“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组织内心视像”等.这些都有助于声乐表演的成功。举个例子,在冥想中为歌曲设计表演可以优化表演信念和表演感觉,甚至冥想中出现杂念都不要强迫自己去抗拒,而是可以利用这些杂念,使之促成有创意的、别具一格的表演。另外,知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还可以帮助克服怯场、忘词等问题。 也可能会有人举出前几年的智障少年舟舟成长为“天才指挥家”的报道,难道是他的综合素质比较强?不过那只是一个笑话。笔者在中国传媒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对我国新闻事业略知一二。天才成为指挥家不是新闻,智障成为指挥家才是新闻。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比较有能耐,于是就有了各种虚假新闻。这个事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音乐对智障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舟舟就是拿着指挥棒顺着音乐挥舞,和“指挥”没有半毛钱关系——有指挥素养的人看一眼视频就都明白了。二、一个歌者在现代社会生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很严峻.2013年有一个词很流行,叫“最难就业季”。但是2014年比上年更难就业,2015年又比2014年难,并且可以想象2016年的就业会比2015年更难。那么,综合素质对声乐表演人才的就业会有帮助吗? 首先.学声乐表演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不见得就是“声乐表演人才”。所以,在艺术专业连续扩招的情况下,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见得就能成为声乐表演人才,那么他们需要拓展素质,来迎接市场和社会的考验。这里有一个笔者亲身经历的实例。前几年,一个从俄罗斯某著名音乐学院毕业的歌剧表演博士到单位面试,但是歌唱和表演水平真的不敢恭维,在声乐教学环节也乏善可陈。前两年学院里缺少有博士学位的人,就问他能不能教理论课,结果也不行,最后只好拒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