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英著
页数:39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112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唐宋两朝贬谪事件频发,贬谪文人众多。唐宋贬谪词不仅与贬谪诗文一同构成了贬谪文学的高潮,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唐宋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辉煌,而且成功地构筑了词体自身的兴起、发展和蜕变。没有唐宋贬谪词,不仅词史的发展脉络无从谈起,甚至整个文学史这宏大壮阔的交响篇章也会顿然失色。 《唐宋贬谪词研究》将勾勒唐宋贬谪词的发展脉络,追溯唐宋贬谪词的文学渊源,并探析文人贬谪对唐宋词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张英(1981-),吉林省柳河县人,文学博士。现为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词学研究。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
目录
第一章 中唐文人词的兴起与文人贬谪
第一节 中唐文人贬谪与中唐贬谪词的创作
第二节 中唐文人贬谪与文人词对民歌的学习借鉴
第三节 中唐文人贬谪后的心态对唐宋词的影响
第二章 北宋党争背景下的贬谪词
第一节 北宋党争背景下的词人贬谪情况
第二节 北宋贬谪词的风貌
第三章 南宋和战斗争背景下的贬谪词
第一节 南宋和战斗争背景下的词人贬谪情况
第二节 南宋贬谪词的风貌
第四章 宋玉、屈原、陶渊明与唐宋贬谪词
第一节 文人的感伤——宋玉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
第二节 志士的执着——屈原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
第三节 达者的睿智——陶渊明对唐宋贬谪词的影响
第五章 词人贬谪与唐宋词的“诗化”
第一节 畏祸心理的驱使——词人贬谪与词体题材的拓宽
第二节 万水千山行遍——词人贬谪与词境的转变
第三节 不作妮子态——词人贬谪与词作抒情主人公的转变
第四节 文外有事——词人贬谪与词作中的寄托之意
第五节 词亦可以群——贬谪词人之酬唱与词体功能的提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唐宋贬谪词研究》: 一情感上的共鸣 由于贬谪词人彼此遭际相似,故而在情感上有着互相沟通、互相安慰的需求,他们的心灵很容易产生共鸣,互相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在北宋党争中的贬谪者尤其是苏门文人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苏门文人在政治上同进同退,彼此有着深厚的师友情谊。贬谪之后,他们虽然零星四处,各自品味着惶恐漂泊的况味,但彼此的情谊却无法割舍。在那些互相赠送的词作当中,他们彼此的想念和关切透过参差的语句娓娓道来,在贬谪苦难中平添了一丝温暖。晁补之的《蓦山溪·毫社寄张文潜舍人》便是这类酬唱词的典型代表: 兰台仙史,好在多情否。不寄一行书,过西风、飞鸿去后。功名心事,千载与君同,只狂饮,只狂吟,绿鬓殊非旧。 山歌村馆,愁醉浔阳叟。且借两州春,看一曲、樽前舞袖。古来毕竟,何处是功名,不同饮,不同吟,也劝时开口。 该词是绍圣三年晁补之通判毫州时所作,当时张耒坐党籍徙宣州。因为很久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故晁补之寄词致思念关切之意。这首词就像一封书信一样:现在是否安康?为何许久没有收到你的音信?在那条追求功名的路上我们所渴望的和我们所遭遇的是如此相似,同在荒僻之所,同为落魄之人,我了解你心中的伤痛如同了解自己。可是朋友啊,盛年将逝,岁月不返,古往今来功名何在?我们不如饮酒作乐,享受这未了的人生。虽然与你相隔千里不能同醉同归,但深深盼望着你能回应我这远方寄来的情谊。词中有思念,有诉说,有劝慰,感人至深。由于史料缺乏,我们不能确知张耒是否收到了这首词。由于时空隔阻,有些酬唱之作无法被对方所知,黄庭坚的《鹊桥仙·次韵东坡七夕韵》便是一首永远都没机会让苏轼阅读的和词: 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河汉、溶溶漾漾。年年牛女恨风波,拼此事、人间天上。 野麋丰草,江鸥远水,老去惟便疏放。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 绍圣元年,黄庭坚与苏轼相别于彭蠡江上,到建中靖国元年,二人整整八年再未相见。又到了七夕的夜晚,词人想起元祐年间苏轼写过的那首《鹊桥仙》“乘槎归去”,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次韵之词。词中牛郎织女对天河风波的怨恨,渗透了词人对于人间久别的悲哀。在贬谪之路上奔波数年,词人早已略无宦情,其对归老田园的渴望,恰如苏东坡在原词中发出的“成都何在”的乡关之思,表现出他们经历贬谪后相似的追求。可惜的是,原本在这一年遇赦北归,有希望与黄庭坚一见的苏轼,却在这首次韵词作成的十天后病逝于常州,这首和词自永无缘被东坡所阅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