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历代追和唐宋词研究

封面

作者:史华娜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2142874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历代追和唐宋词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历代追和词。全书采用统计分析法、比较法来梳理文献资料,在文本深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接受美学相关理论对各种追和词现象进行阐释,挖掘追和词在校勘学、传播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全书从追和与追和词的角度入手,探讨后世词人在创作实践中对于前代作家作品的接受心理、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效果,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通过对不同时期追和情况的比较,窥探各时期的审美倾向、词学观念以及词坛风会的变迁。

作者简介

史华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词传播与接受、诗词艺术。

本书特色

正如克里斯托弗·伍德(Christopher S. Wood)所说:“从一开始,艺术作品的起因就包含着对艺术进行历史研究的可能性。艺术作品是插在艺术的过去和艺术的未来之间的一个事件。”对于后世词人来说,唐宋词就像陈列在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一样不可复制,它既是学习的典范,也是必须超越的对象。追和唐宋词作品是历代词人追寻唐宋词的影子所留下的踪迹。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它记录了唐宋词经典形成与词史构建的动态过程与丰富细节,理应在这一连续序列中获得独一无二的位置。

目录

绪论 1

一、 研究价值 1
二、 研究现状 2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6

第一章“追和词”概说 9
第一节对“追和”与“追和词”的界定 9
第二节追和词的产生及其发展脉络 13
一、 词中和韵的出现 14
二、 追和词的产生 18
三、 追和词发展脉络 22

第三节前人对于追和及追和词的体认 26
一、 “词不宜强和人韵” 26
二、 “绝调不可强拟” 29
三、 况周颐:“初学作词,最宜联句、和韵” 30

第二章始成风气:两宋词人追和唐宋词 35
第一节两宋追和词概述 35
一、 追和唐五代词 35
二、 追和两宋词 37

第二节南宋词人追和苏轼词与苏轼词的接受 52
一、 苏门词人次韵东坡词 52
二、 南渡词人王之道追和苏轼词 54
三、 宋金对峙时期词人追和苏轼词 61
四、 宋末词人追和苏轼词 63

第三节南宋三家和清真词与周邦彦词的接受 65
一、 三家和清真词与清真词的经典化 66
二、 南宋其他词人追和清真词 73
附录1:两宋追和词一览表 76

第三章相对沉寂:金元词人追和唐宋词 84

第一节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追和苏轼词 85
第二节元代追和词与苏辛词风的接受 90
一、 元代词人追和苏辛词 93
二、 元代词人追和周邦彦、姜夔词 96
附录2:金元追和词一览表 98

第四章狂热追摹:明代词人追和唐宋词 101
第一节明代追和词的兴盛及原因 101
一、 明代追和词的空前兴盛 101
二、 明代追和词兴盛原因论析 108

第二节明代词人追和唐宋词概述 110
一、 明代词人追和唐五代词 111
二、 明代词人追和两宋词 113

第三节“花草之风”:《和花间集》与《草堂余意》 127
一、 张杞《和花间集》 127
二、 陈铎《草堂余意》 129

第四节从《草堂余意》反思追和的利弊得失 134
一、 和意之作:难至浑成,时有佳句 134
二、 不和意之作:自抒胸臆,超澹疏宕 136
附录3:明代追和两宋词一览表 139
附录4:明代追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览表 150

第五章理性审视:清初词人追和唐宋词 156

第一节从清初词人的追和看北宋词人词史地位的沉浮 158
一、 追和苏轼词与苏轼词史地位的巩固 159
二、 追和清真词与周邦彦宗主地位的确立 161
三、 追和柳永词与柳词雅俗之辨 163
四、 追和秦观词与淮海词的接受 165
附录5:清初词人追和苏轼词一览表 166
附录6:清初词人追和柳永、秦观、周邦彦词一览表 172

第二节清初词人追和辛弃疾词与稼轩风的盛行 179
一、 清初词坛稼轩风的回归 179
二、 曹溶、陈维崧、何采等追和稼轩词 180
附录7:清初(顺康)词人追和辛弃疾词一览表 184

第三节清初词人对于南宋其他词人的追和 191
一、 王士禛和漱玉词与李清照婉约正宗地位的确立 194
二、 追和姜夔、史达祖、张炎词与浙西词派的推崇 197
三、 追和蒋捷词与阳羡词派的影响 201
附录8:清初词人追和李清照词一览表 203
附录9:清初词人追和姜夔、史达祖、张炎等一览表 205

第六章
选择性接受:清中后期
词人追和唐宋词 215
第一节清中后期词人追和唐宋词概论 215
一、 金理追和唐宋词略论 216
二、 田中仪、彭贞隐、沈彩等追和李清照词 218
三、 颇为寥落的追和辛弃疾词 221
附录10:清中后期追和李清照词一览表 224
附录11:清中后期追和辛弃疾、刘克庄、刘过词一览表 226

第二节追和苏轼词与清中后期词坛对苏轼的接受 228
一、 周暟、方学成、俞玉海等追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229
二、 傅涵、姚念曾、戴澈等追和《水调歌头》词 232
三、 对苏轼两首《哨遍》词的追和 234
附录12:清中后期追和苏轼词一览表 239

第三节浙西词派影响下的追和姜夔、张炎词 241
一、 浙西派词人厉鹗、吴锡麒、郑沄、郭麐、戈载等追和姜夔词 242
二、 浙西派外词人凌廷堪、王汝璧、唐仲冕等追和姜夔词 250
三、 追和张炎词与咏物之风的盛行 256
附录13:清中后期追和姜夔、张炎词一览表 259

第七章学词门径的探寻:清晚近词人追和唐宋词 266

第一节常州词派词人追和唐宋词 266
一、 宋翔凤追和周姜、苏辛词 266
二、 丁履恒、陆继辂、包世臣等追和唐宋词 270
三、 谭献、庄棫追和唐宋词 273

第二节“清末四家”追和周柳姜吴与学词路径的探寻 278
一、 追和姜夔词与清空骚雅词风的推扬 278
二、 追和梦窗词与词坛风会的转移 283
三、 追和周邦彦、柳永词与浑化之境的追求 289

第三节清晚近词坛对唐五代北宋词人的追和 295
一、 郁伊惝恍:王鹏运和冯延巳《鹊踏枝》词 295
二、 联句唱和:况周颐、张祥龄、王鹏运《和珠玉词》 298
三、 雍容华贵:赵尊岳《和小山词》 301
附录14:“清末四家”追和唐宋词一览表 305

结语 309
一、 追和视野下的唐宋词接受 309
二、 影响追和的诸种因素 313
三、 追和的词体史意义 315

参考文献 317

前言

绪论
(三) 追和作为一种创作方式,有助于后世词人对前贤词作的学习与借鉴,有助于词人个体风格的形成以及词艺的提高。况周颐即云:“初学作词,最宜联句、和韵。”通过追和词与原唱的比较,也更容易看出词人才力之强弱以及词作艺术水平之高下。
(四) 尤为重要的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追和是对于前代词人词作在创作实践中的认同和融合,是作家接受史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途径。其特殊性在于追和者乃是集读者、批评家、创作者三重角色于一身的接受对象。追和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和意义阐释者;其次追和者对于追和对象(包括词人、词作)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即可视为一种隐性的批评态度;再次,追和者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于原作各不相同的接受方式。作为词史上一种特殊的接受现象,追和积极参与了词史构建的动态过程,是唐宋词经典文本赖以形成、经典作家地位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研究现状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历代追和唐宋词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