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学校德育的意蕴

封面

作者:韩传信著

页数:300页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50356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三篇, 分别从走向校本的德育研究, 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和关注学生的德育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学校德育的意蕴。主要包括德育源于文化的浸润, 共同推进学校和谐道德教育, 组织实施班级和谐德育, 教师德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策略, 加强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 引领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等内容。

作者简介

  韩传信,1966年生,安徽肥东县人,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硕士生导师,学校“136”人才项目工程中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3年华中师范大学德育原理专业研究生毕业,2006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  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教育评价、教师教育。主讲课程有《教育学》《学校德育原理》《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等,承担全省中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任务。  近年来,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与社区和谐互动德育模式的研究”,安徽省教师教育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安徽省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研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提升农村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德育能力的研究”,“社区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特色的培育”等。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江苏高教》《中国德育》《教育与现代化》《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等转载。  编著有《德育原理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教师职业道德——学陶、师陶、做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目录

代序
自序

第一篇 走向校本的德育研究
第一章 德育源于文化的浸润
第一节 基于传统文化中的学校德育
第二节 基于网络文化中的学校德育
第三节 基于地域文化中的学校德育
第二章 协同推进学校和谐德育
第一节 学校道德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道德教育资源的统整
第三节 建立和谐互动的学校德育机制
第三章 组织实施班级道德教育
第一节 建构班级中的道德生活
第二节 着力营造优良的班风
第三节 开展班级活动和管理
第四节 善用“闲谈”中的德育价值

第二篇 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
第四章 教师德育素养的构成
第一节 德育知识
第二节 德育观念
第三节 德育能力
第四节 德育智慧
第五章 提升教师德育素养的策略
第一节 通过人格塑造来提升德育素养
第二节 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德育素养
第三节 通过师生交往来提升德育素养
第四节 通过师德评价来提升德育素养
第五节 通过实践研修来提升德育素养

第三篇 关注学生的德育实践
第六章 加强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
第一节 主体性道德实践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学生品德发展差异与德育
第七章 引领学生道德教育实践
第一节 公民德性教育
第二节 道德生活教育
第三节 自我关爱教育
第四节 创新责任教育
第五节 自律能力培养
第六节 品德发展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学校德育的意蕴》:  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积淀并与科学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态度、理想、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和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是一种在实践和认识中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的尺度,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和迷信愚昧,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充满自信的精神。首先,科学精神是理性的产物。它是使用事实、规律、要素、原因等概念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并通过客观语言的概括显示其有目的活动和意向性。技术理性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涉及技术伦理。当技术真正致力于人的生存、作用于人的存在的时候,它是特别美丽的。技术的理性其实就要归结到人的意义,人的意义的具体体现则是人的存在。试想:搞技术的人如果关注人的存在,所研发的技术或产品能够让客户有很好的存在感,这样的技术或产品一定是特别受欢迎的。其次,科学精神本质是创新。整个人类科技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简单的结绳记事到复杂的电脑,从钻木取火到原子能发电,从粗笨的石器工具到精密的机器人,从野居山林洞穴到一百多层的摩天大楼等等,其间经历过无数的创造发明。唯有创新,才能追求新知,不断揭示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现代人才观的标准可以说是社会型、智能型、创造型合而为一体的。国际上讲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把“科学精神”改为“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或“数字素养”,已成为各个国家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易·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精神和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所谓人文精神是以人民、人类和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对他人和社会负有高度责任感,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一种精神,在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中坚持价值尺度这一要求在意识上的反映。也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和指导、约束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人文精神既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通过人文学科领域特有的精神产品来塑造人们的灵魂。可见,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一种理性认识,主要指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弘扬人文精神,就要追求人类高尚的、善良的、健康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①可以说,一个过于功利、没有梦想、没有激情、没有思维的学生是可怕的,一个不关心人类发展命运、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学生是可悲的。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它担负着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命运和生存价值的重任。唯有把人文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世界,才能把个人发展融于国家和事业发展之中。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是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只重“理工”或只重“人文”,曾被梁思成称作“半个人”的教育。科学技术如果脱离人文精神,将失去正确的方向,今天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网络犯罪,莫不如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融合、发展、完善的过程。尽管人文精神不如科学精神那样可以完全数字化、公式化、定量化、精确化,保持价值的中立,但是在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标准来体现其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点上,与科学精神是相同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文明的困境》一文中指出:“人类物质文明愈发展,对正义、善良和美德的需要也愈迫切,这样物质文明才能有益于人类社会。”然而,一方面,科技发明及其应用,极大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唯科学主义倾向正在淡化或削弱价值导向、伦理准则,由此产生真理与德行、事实与价值、人文与科技的分离,也就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分离。特别是,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失衡导致现代人精神家园迷失、理想信仰淡薄、网络犯罪增多等。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时代,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单靠科技不能解决社会和人类的一切问题,甚至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后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要寻找一种能够驾驭科学技术的力量,那就是“善”的价值追求。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学校德育的意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1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