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绘画-幼儿园美术教育资源

封面

作者:张念芸主编

页数:456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73115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绘画是美术中最常见的一个种类,它是指运用线条、形状、颜色,通过造型、构图、色彩等表现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上塑造视觉形象。二维性是绘画的根本特点。  绘画的基本心理过程是再现,即画者运用绘画媒介创造图形或图像代表客观事物或意义,将内心所知所想外化,以物化手段体现出来。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创造。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好手段。  绘画对幼儿来说还是一种文化的学习。绘画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记载了许许多多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一面镜子。通过绘画,幼儿可以认识人类的历史、生活、信仰、风俗、地理风貌和著名的人物。  当前,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学习绘画,有助于幼儿熟悉图像媒材特性,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很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教师指导幼儿绘画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形象是幼儿绘画的基本元素,来源于视觉经验。因此,视知觉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对事物的观察不可忽视。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对象和主题确定之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指导幼儿观察表现对象。  情感是另一重要因素。幼儿绘画的愿望、内容、方式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对象和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情绪、心情,并注意调动幼儿的内在情感和积极性。  艺术再现能力对于绘画创作必不可少。所谓艺术再现是指创作者经由一系列的、艰难的思维,为自己的经验找到体现其意义的外部表现形式。长久以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于幼儿绘画时的再现环节缺乏了解和指导。为解决创作中的困难,教师往往依赖于范例。这种指导方式看似效果不错,但是由于跨过创作中的思维过程,幼儿不会从中获得真正的绘画能力。因此少用范例,代之以能够引导幼儿进入艺术再现的方法,才有望培养出他们真正的绘画能力。  操作,即动手描绘,可促进幼儿对表现媒材的理解和熟悉,增进对它的驾驭程度。因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绘画条件和丰富充分的绘画材料工具,方便幼儿进入创作,并体会不同媒材的特质,增进对媒材的敏感性和亲近感,进而学会用绘画媒材作思考,发展艺术创造和想象力。  指导幼儿绘画还需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绘画基本可以分为前绘画期和绘画期。  在前绘画期,幼儿的涂涂画画没有表现的意图,属于单纯的画线活动,一般称之为涂鸦期。对处于涂鸦期的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并允许幼儿涂鸦,尽可能多地让幼儿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提供充分的条件,让他们涂涂画画,玩玩做做,既获得游戏的乐趣,又发展视觉的感受力和手的灵活性,为下一阶段的到来,为真正的绘画做好准备。  当幼儿长到三四岁的时候,会经历一个由无表现意图的涂鸦向有表现意图的绘画转化的过渡阶段。此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发现幼儿有意识表现的萌芽,保护、鼓励幼儿有意识表现的信心,提示或引导幼儿觉察涂画痕迹与事物的联系,适时导入新的阶段。  四岁左右,幼儿进入绘画期,他们的绘画能力迅速发展,能够稳定地、有明确意图地进行表现。在造型方面,幼儿逐渐能用所掌握的形状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并且表现得越来越丰富和深入。对此,教师要注意让幼儿接触和表现各种不同的事物,多积累形象;在表现方面,幼儿不仅是表现物体的大轮廓,还需要区分出物体的各组成部分和细节并加以表现,以期描绘出物体的特征。这一阶段幼儿在表现事物情节上也会大大进步。为此,教师要注意向幼儿揭示事物的差异和由此而来的简单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变化,适时提出包含一定情景及情节的主题引导幼儿表现,同时对涉及情节表现的构图加以指导。

作者简介

张念芸,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托幼机构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幼儿美术教育教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出版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幼儿美术发展能力评价》《幼儿园美术活幼设计与指导》等著作。发表了《浅谈幼儿美术创造中的心理因素》《关于幼儿绘画构图的再探讨》《解析〈画暖水瓶的困惑〉》《从表现内容出发的幼儿园美术活动》《以多样之美激发不解的创造力》《涉及美术学习的多重判断与选择》等研究幼儿美术创作特点和规律,探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方式的论文。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绘画-幼儿园美术教育资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0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