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晓斌,沙维伟主编
页数:464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87527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培训教程》包括医疗岗位、护理岗位、医技岗位和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四大部分。分别介绍了一些常见精神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进展、精神科护理的护理规范和相关技能、医技岗位的管理制度以及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精神科常见综合征
第二章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
第四章 心境障碍
第五章 抑郁相关障碍
第一节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第二节 经前期烦躁障碍
第六章 强迫相关障碍
第一节 躯体变形障碍
第二节 囤积障碍
第三节 拔毛癖
第七章 神经发育和认知障碍
第一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二节 孤独症谱系障碍
第三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第四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八章 精神康复
第九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不同心理治疗学派
第二部分 护理岗位
第一章 精神科护理学概述
第一节 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范围与特点
第二章 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及治疗性沟通
第一节 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治疗性沟通
第三章 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观察与基础护理
第一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观察
第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基础护理
第四章 精神障碍患者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精神科患者的组织管理
第二节 精神科护理常规
第三节 精神科分级护理
第五章 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
第一节 护理风险相关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护理风险管理
第三节 精神科常见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
第六章 常见精神疾病的护理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第二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第三节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护理
第四节 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护理
第五节 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患者的护理
第六节 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与护理
第七章 护理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
第一节 护士岗位设置及原则
第二节 护士岗位职责
第三部分 医技岗位
第一章 放射科
第一节 放射科管理制度
第二节 功能性核磁共振在精神科的研究应用
第二章 检验科
第一节 检验科管理制度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与性激素的相关性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
第三章 电生理科
第一节 电生理中心管理制度
第二节 脑电图检查在精神科的应用
第三节 事件相关电位在精神科的应用
第四节 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科的应用
第四部分 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相关的政策法规
第一章 精神卫生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内容介绍
第二章 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行业标准
第三章 加快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发展意见
第四章 社会工作者道德指引
第五章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节选
《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培训教程》: 一、概述 囤积障碍是DSM-5新收录的一种精神障碍,被分类在强迫及相关障碍的条目之下。囤积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持续存在难以丢弃或割舍物品。患者最常见的囤积物品有报纸、旧衣服、包、书籍和文件等。在诊断时不需要考虑患者所囤积的物品是否有价值,患者通常也会囤积有价值的物品。囤积障碍患者往往认为他们难以丢弃这些物品是因为它们还有使用价值或者这些物品有视觉上的美感效果,患者往往会在情感上强烈地依恋这些所囤积的物品,希望避免造成浪费或其他的一些联合原因。当患者考虑丢弃或割舍自己所囤积的物品时,会引起患者显著的痛苦,这是考虑诊断囤积障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这些杂乱无序的囤积物会填满患者实际的生活空间,导致患者本来的生活空间不能被正常使用,并且引起患者明显的痛苦或者社会、职业和其他功能方面的损害,包括不能为自己和他人保持一个安全的环境。.囤积障碍患者因为在自己的住所囤积物品,可能会导致无法在床上睡觉,在客厅无法入座或者在厨房无法做饭。在某些病例中,患者囤积物品。的范围会超过他们的实际生活区域,并且妨碍他们正常使用其他的一些空间区域,比如卫生间、.前后院、工作区域和家人的房间。在少数病例中,囤积会产生危害健康的危险性,包括火灾、跌倒和公共卫生问题。因房屋火灾或者囤积物崩塌而导致囤积障碍患者死亡的危险性也在增加。囤积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关系受到明显的影响,有时候也会影响到邻居和其他居住附近人群的健康和安全。囤积障碍患者如果对自己的疾病具有较差的自知力时,他们可能不一定会主诉有痛苦感,而那些与他们密切接触者或者周围邻居往往会受到损害。如果第三方企图移除这些囤积物时,会引起患者的痛苦,甚至会引发冲突。 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共病 社区调查估计有明显临床意义囤积的时点发病率在成人为2%一6%,青少年为2%。在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DSM-5的标准并且在家庭里进行精神症状检查,调查发现在男性和女性中囤积障碍的发病率估计为1.5%,病程通常表现为慢性和进展性,很少有患者表现为缓解和复发交替波动的病程。患者往往在早年(通常在十几岁时)生活中就表现出有囤积行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症状越来越严重。在20岁左右,囤积症状逐渐开始对患者的日常功能产生影响,在30岁左右,会导致患者表现出有明显临床意义的损害。 囤积障碍的病因目前还不太清楚,但在家庭成员中会出现有相同的表现。在双生子研究中发现,在成年时出现囤积障碍的原因中,50%原因可以归因于遗传因素,剩下的50%原因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囤积障碍的分子遗传研究中,某些特定基因是否是易感基因,目前还没有一致性、可重复性的研究结果。患者通常会回顾性地反映在囤积症状发生或加重前,患者经历过应激性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但是还不清楚这些因素是否与囤积障碍的发生原因相关联。尽管通常认为儿童期父母离异可能对罹患该病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还缺乏纵向研究提供证据来表明儿童期父母离异者更有可能发生囤积障碍。 在临床病例中,大约有75%的囤积障碍患者共病有情绪或焦虑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状尤其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很常见。患者前去临床咨询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共病症状,而不是囤积症状。与同年龄的正常人相比,囤积障碍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他们往往有更差的健康状况和更多的躯体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