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

封面

作者:李何林编著

页数:498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100511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文学研究奠基人李何林教授的代表作。该书以1917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为背景,研究了这二十年间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和演变。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第二编为“大革命时代”前后的革命文学问题,第三编为从“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每编初始均设绪论一章,略述该阶段文艺思潮的社会背景,之后为概论,乃为该阶段文艺思潮的发展简史。书中包括文学革命运动“思想和形式”的争论,创造社、文学研究会、语丝派的主张,新月派与安那其主义的论调,“两个口号”的论争以及鲁迅逝世前后文艺界的团结等。全书眉目清晰,史料丰富,新意迭出,堪称一部内容详实的中国文艺思潮史。该书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以来,即广受赞誉,风行学界,影响深远。此次编入“南开百年学术经典”时,邀请专家对原书进行了重新校勘,订正了多处舛误,书前冠以张铁荣教授撰写的《李何林教授和他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

本书特色

  中国的新文学思想,自一九一七年一、二月胡适和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到一九三七年的“八一三”抗战发生,共有二十年的历史了。(当然它的萌芽还早。)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期间,一方面受了世界各国近二三百年文艺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使中国的文艺思想,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欧洲各国从十八世纪以来所有的各文艺思想流派的内容,即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颓废派、唯美派,象征派、表现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亦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动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但是,人家以二三百年的时间发展了的这些思想流派,我们缩短到了“二十年”来反映它,所以各种“主义”或“流派”的发生与存在的先后和久暂,不象欧洲各种文艺思潮的界限较为鲜明和久长;或同时存在,或昙花一现的消灭。

目录

一九七九年重版说明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自评
第一编 “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
绪论 由“五四”到“五卅”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一九一七年到“五卅”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一 文学革命的经过
二 林纾的反对
三 “五四”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
四 “学衡派”的反对
五 整理国故问题
六 “甲寅派”的反对
七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对立
第二章 文学革命运动的“思想和形式”的主张
一 “历史的观念”和进化论的思想
二 反“文以载道”和反封建的思想
三 主张“写实文学”和朦胧的社会思想
四 反文言文的不彻底
五 白话文不与口语接近
第三章 与反对者的论争
一 林纾
二 “学衡派
三 “甲寅派
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一 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同时存在的社会基础
二 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
三 浪漫主义的创造社
四 对立的统一与“革命文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编 “大革命时代”前后的革命文学问题
绪论 由“五卅”到“九一八”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五卅”前后到“九一八”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第二章 创造社的革命文学主张
一 创造社的进步
二 为什么要提倡革命文学
三 对于革命文学的作者、内容及作者世界观的主张
四 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
五 文学的阶级性
六 文学的宣传作用
七 唯物的文学论
八 结语
第三章 鲁迅的态度和茅盾的意见
一 鲁迅的态度
二 茅盾的意见
……
第三编 “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8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