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荣著
页数:23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847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京派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其叙事上的自觉与革新,他们身处“非文学”的时代却对构成文本“文学性”的相关诗学因素极为看重并勇于实践,由此文学现代化的命题在京派作家那里有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推进,并且这种现代化是通过本土化的诗学路径实现的。书中细致解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文学及民族民间文学在京派小说中的不绝嗣响与表现形态,比如,用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界定凌叔华的小说特点;用六朝文说明废名;用笔记说明汪曾祺等,从而呈现京派小说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探寻京派作家文学叙事路径、叙事形态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具体诗学表现,精准确定其规模和深度,阐发其价值意义,也省思其叙事困境。
作者简介
崔荣,女,文学博士,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民族民间文学。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特别规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教研项目等。已出版专著一部,合著一部(第一作者),参与教材编写两部。
本书特色
本书认为京派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其叙事上的自觉与革新,他们身处“非文学”的时代却对构成文本“文学性”的相关诗学因素极为看重并勇于实践,由此文学现代化的命题在京派作家那里有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推进,并且这种现代化是通过本土化的诗学路径实现的。书中细致解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文学及民族民间文学在京派小说中的不绝嗣响与表现形态,比如,用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界定凌叔华的小说特点;用六朝文说明废名;用笔记说明汪曾祺等,从而呈现京派小说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探寻京派作家文学叙事路径、叙事形态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具体诗学表现,精准确定其规模和深度,阐发其价值意义,也省思其叙事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