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德性之用-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

封面

作者:崔丽萍著

页数:27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758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德性”是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比较热门的术语,在“德性”的光照之下,中西方都产生了德性伦理复兴的浪潮,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将中西的德性之学进行比较。本书就是在此感召之下重点分析了思孟学派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德性之旨和德性之用。认为双方都以德性为其伦理学的基础和依归,但前者具有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德性的先天性、内在性,情感的基础性,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一的主要特色;后者具有认知的形式思维,德性的后天性,德行的重要性,理性的主导性,以及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离基础上统一的主要特色。而这些特色源于双方的社会体制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作者简介

崔丽萍  山西夏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思想史博士,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中西思想文化比较和伦理学。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德性伦理的比较研究,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参与学院“周秦伦理文化经典导读教程”的编撰工作。

本书特色

“德性”是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比较热门的术语,在“德性”的光照之下,中西方都产生了德性伦理复兴的浪潮,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将中西的德性之学进行比较。本书就是在此感召之下重点分析了思孟学派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德性之旨和德性之用。认为双方都以德性为其伦理学的基础和依归,但前者具有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德性的先天性、内在性,情感的基础性,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一的主要特色;后者具有认知的形式思维,德性的后天性,德行的重要性,理性的主导性,以及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离基础上统一的主要特色。而这些特色源于双方的社会体制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目录

导论
一 背景及研究成果
(一)两种复兴
(二)两种复兴的对话及比较研究
(三)思孟学派研究
二 理论创新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文章 特色与创新
三 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第一章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
一 思孟学派
(一)存在形态
(二)主要人物
(三)主要著作
(四)思想特征
(五)学术源流
二 亚里士多德
(一)学术成果概要
(二)相关论著说明

第二章 德性与德性伦理
一 德性的界定
(一)思孟学派论德性
(二)亚里士多德论德性
二 德性伦理
(一)德性伦理
(二)德性与角色
(三)德性与规范

第三章 人性与德性
一 人性的界定
(一)界定角度相同
(二)具体内证不同
(三)人性善恶与社会性
二 人的实现
(一)实现活动
(二)存养与扩充
三 人性的结构
(一)球体混圆形
(二)锥体级层形

第四章 具体德目与德性实现
一 具体德目
(一)主要德性比较
(二)其他德性比较
(三)儒家特有的德性
(四)亚里士多德特有的德性
(五)习俗与礼
二 德性的实现
(一)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
(二)德性与德行

第五章 中庸与中道
一 中庸
(一)孔子与中庸
(二)子思与中庸
(三)孟子与中庸
二 中道
(一)中道思想的来源
(二)中道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中道思想
三 中庸与中道
(一)相似性
(二)差异性

第六章 情感与理性
一 情感与理性共存
二 情感与理性不可分离
三 德性实现中的明智与思
四 德性实现中的志与意愿
五 欲望、情感与理性

第七章 快乐与德性
一 快乐分析
二 不乐无德
三 警惕快乐与寡欲
四 痛苦与忧患

第八章 外在善与德性
一 外在不足与自足
二 必要条件
三 补充说明

第九章 最高目的与特色
一 最高目的
(一)至善与天道
(二)幸福
二 主要特色
(一)整体特色
(二)结构特色
三 特色探源

第十章 伦理与政治
一 君子与公民
(一)君子
(二)公民
二 宗法王国与民主城邦
(一)道德伦常与专业职能
(二)仁政与共和制
(三)内圣外王与公民教育
(四)道德生活与政治生活
三 德治与法治

第十一章 德性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的未来走向
一 德性伦理与儒家伦理的主要特性
(一)以“德”为本的价值定位
(二)利人与利己完美统一的意识形态
(三)理想社会的政治诉求
二 德性伦理学与儒学复兴的价值和意义
(一)德性伦理学复兴的背景及意义
(二)儒学复兴的背景及意义
三 德性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的未来走向
(一)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未来走向
(二)儒家伦理学的未来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德性之用-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53793.html